分享

那个放弃50万年薪去卖保险的货,现在怎么样了?

 郭一炜 2021-02-20

去年的这个时候,正是我离开华为离开深圳、来到从没生活过的北京、加入MetLife、正儿八经开始“卖保险”的第一周。

当时还写了一篇《从年入50万到无底薪》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就是一年了。今天就来写写我的“卖保险一周年记”,分享分享这一年来的收获和成长。

这可能是我过去20多年里成长最快的一年。

1、开始都是艰难的

我觉得,在人生中那些极其关键的转折点上,可能没有几个是一开始就很容易的。

现在还经常回想起去年刚开始的情形。

以前在非洲外派的时候,所谓“在家有保姆,出门有司机,吃饭有厨师,天天住豪宅”。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开着自己的车10分钟到公司。

来到北京,突然变成了大夏天顶着太阳,穿着衬衫人模狗样,骑着小黄车去上班,到公司已经出了一身的汗。

我还记得新人培训期的时候,有一天下大雨。我对北京的大雨是没概念的,结果到公司已经全身湿透,那天是靠体温把衣服裤子烘干的。

后来开始正式展业。我还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跑到望京签下了自己在北京的第2张保单,一年3516块钱保费,还是月缴,每个月293块钱。晚上11点,我坐在回家的地铁上,有那么一刻心里真的闪过一个念头:我是不是傻B了才来北京赚这个辛苦钱?

现在回想起来,一阵唏嘘。可能人生中很多新的征程,往往都是从那微小的一点点开始的。如果说这一次职业转换、过去这一年教给了我什么,那首先就是:别害怕开始的艰难。耐心一点。

想起那吾克热在2018年夏天唱的那句:

“谁不是这么开始的?

他只是讲的故事和你不一样。”

2、故事

过去这一年,有很多个难忘的瞬间,而其中一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是去年刚来不久,跟团队小伙伴千千和鹏哥在楼下吃饭。大家聊起来为什么会离开之前的公司,选择转换职业轨道。

鹏哥前职是在中国交建,和我相似,也是外派有很好的补助和福利,有在很多人眼里挺不错的工作。但他最终也决定回国。

那天他想了想说:那个时候,我一眼就能看到2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做什么事,赚多少钱,是什么状态。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30岁了,我觉得该做出一些改变了。

那时候我发现,在这群小伙伴身上,我能看到一些难能可贵的东西,我能看到勇气。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他们最终选择了迎接挑战。但其实他们都有很好的前职,他们完全可以留在“稳定”的舒适区,他们很容易找出无数个借口。

3、借口

当初决定离开华为的时候,我写了那篇《25岁,放弃年入50万的工作》

很多人说:毕竟你年轻啊,没什么负担。

过去这一年里,我见了很多人,和很多人交流了职业发展相关的思考。很多人对当前的工作相当不满,但每当谈到“职业转换”的时候:

比我收入低的说:你毕竟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啊。

比我收入高的却说:你毕竟还是机会成本更低一些。

比我年纪小的说:你毕竟有工作经验啊,到哪里都可以。

比我年纪大的却说:你毕竟还年轻啊,还经得起折腾。

没成家的和我说:我还是得先把家庭稳定下来。

成家了的却和我说:我有老婆有孩子,和你不一样啊。

……

见得多了,我也就不说什么了。

在做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如果你想,你就总能找出无数个借口。

但说到底,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前几天我分享了一段话:

“如果你此刻非常辛苦却又不快乐,那只有一个原因:你在追求一个错误的目标。你在试图追求别人定义的成功,而不是真正去思考自己来到这世上的原因。”

有个朋友给我留言:那能怎么做呢?年纪大了,很难改行。

于是我就问:年纪多大算大?

再年轻都可以说自己年纪太大——如果你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却又不愿意接受任何不确定性的话。

4、不确定性

前段时间有个小伙伴问我:去年加入MetLife以来,工作上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我的回答:初期的不确定性。

我们多数人习惯「打工者思维」,打工者思维的特点就是不用面对“不确定性”,每个月干好干坏就那些工资。

而来到MetLife,开始一种“半创业”的状态以后,就需要学会面对不确定性。

过去一年里,每周签3张保单,我连了整整46周,排到整个北京分公司的第5名。但即使这样,我几乎从来没有哪一周能肯定地知道,下一周的客户在哪里。在刚开始的时候,我甚至连前3周去哪找客户都想不出来。

人生中的很多事情都一样,坐在家里想是想不出结果的。你只有跨出第一步,才会慢慢探索出下一步的方向。

想全是问题,做才有答案。

我家里上代人都是公务员,我从小接受的思维就是“稳定”、“确定”,所以“不确定性”始终是我很恐惧的一件事情。

但我发现,过去这一年里,我慢慢变得不再害怕不确定性了。

因为如果你是在“创业”,那不确定性就是常态,不断开拓就是常态。

这也是我这一年最大的收获之一。

一个人能否学会坦然面对不确定性,这是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步。多数人无法跨越这一步,所以也就只能过相对不自由的生活,因为他们选择把自己的责任交给“老板”来掌控,交给“公司”来掌控。

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自由,根源往往是他们没有胆量为自己全权负责。

5、自由

《选工作的逻辑》里,我提到过自己选择职业考虑的三个要素之一:这份工作带来的生活方式

过去做财务的时候,基本每天就是对着电脑,数据,表格,内部流程。早上8:30打卡,晚上几乎天天11点下班。

前段时间,回顾今年已经过去的几个月:1月飞欧洲,去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和列支敦士登;4月和团队小伙伴们去了杭州学习;5月去了日本;6月初和同事们去了美国,参加迈阿密MDRT(全球百万圆桌)年会;6月末又和团队小伙伴们去了摩洛哥,参加公司的年度高峰会。

总是有人和我说,羡慕我现在的状态。

但对于所有想要加入这个行业的朋友,我都会很认真地提醒一句:你是不是觉得,我就这么到处旅行到处玩,然后顺便轻轻松松就把钱赚了?答案是:绝对不是。

如果是,我就不会在这一年里前后写了三篇关于“焦虑”的文章。

初期销售阶段,每周都要持续见客户,不断学习、思考,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6个月以后,晋升经理又开始带团队,要面临新的团队管理问题,要快速提升自己管理一支队伍的能力。忙的时候,真的非常忙,也真的非常辛苦。

只不过,每天的时间确实是充分自主的,完全由自己决定如何支配。

和以前不同的是,当我想要停下来休息休息、调整调整的时候,我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停下来休息休息、调整调整。

对我来说,这就够了。

所以我经常说,在人生的奋斗阶段,如果你想要做成点事情,都一定是辛苦的。这世上有两种辛苦:没自由的辛苦,和有自由的辛苦。

我只不过是选择了后者。

6、选择

在迈阿密MDRT年会上,听到一些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Most people do nothing wrong. They do nothing, but that is wrong.”

为了不犯错,多数人选择待在原地什么都不做。但什么都不做,恰恰就是最大的错。

很多人对现状千不满万不满,但因为怕“犯错”,所以他们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在非洲三年了;转眼在华为四年了;转眼来MetLife一年了;转眼大学毕业都五年了。

回想一下,那些大学毕业时做了不同人生选择的同学们,现在都分别是什么样子?

那些选择了挑战的人,现在过得如何?

那些选择了“安稳”的人,现在又过得如何?

你觉得五年以后呢?十年以后呢?二十年以后呢?

因为工作原因,这一年里我见了很多人。我发现,无论年龄多大,都有一些人身上始终充满了能量和勇气,他们对未来始终抱有希望,愿意去为了理想做出勇敢的改变;而无论年龄多小,都也会有一些人充满了怯懦、猜疑,充满了犹犹豫豫和唯唯诺诺。

“Success doesn't choose a few; Success is chosen by a few.”

不是成功选择了少数人,而是少数人选择了成功。

这是年会上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一年的经历,让我对这一句话深有感触。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如何,说到底都是自己的选择。

想起敬一在晋升时上台说的话:我并不感谢谁。如果有的话,我想感谢我自己。感谢2016年的那个自己,有勇气做出那个艰难但最终影响了整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7、感谢

最后,关于「感谢」,关于「社交」与「互利」。这也是过去一年我学到的重要一课。

之前我分享过:

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永远」把资源「只」留给那些懂得回报的人。

如果你是一个作者,把最好的文字留给那些愿意为你付费的读者,而不是那些嘴上说很喜欢你、但连你的书都要上网搜PDF免费看的人;如果你是一个销售,把最好的信息、资源和服务留给那些好客户,放弃那些恨不得让你一分钱都不赚的人。

不愿意让别人赚到钱的人,往往自己一辈子也赚不到什么钱。不懂得价值和互利的人,最终会变成没什么价值、也没人愿意与其互利的人。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人。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来到完全陌生的北京,加入MetLife,开始一份全新的职业。

现在回想起来,在这最初一年选择成为我客户的朋友们,对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份保单的选择;但对我来说,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他们这一份信任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极其关键的支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人生。

很自然,我所有好的资源,永远都毫无疑问优先回报给他们。

有趣的是,你在生活中的某一个小选择,可能最终就对某个人产生了非凡的意义。

所以,永远别吝惜自己的信任和支持。如果你一直这么做,可能你并不是为了回报,但你会得到最大的回报。

所有一路上支持我的小伙伴,谢谢你们。

上一篇:写下你的思考

相关推荐:

25岁,放弃年入50万的工作

从年入50万到无底薪

选工作的逻辑

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理财的基础,以及我去了哪里

「职业发展」与「开放心态」

收入和情怀,不必二择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