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无双湘云阁

 苏迷 2019-09-03
《苏州日报》
2019-08-31 

  清朝康熙年间,东山翁巷古村中部建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园林,名湘云阁。这座大楼全部用湘妃竹铺地,斑然可爱,为吴中名园。清初昆山名士归庄为之撰《湘云阁记》。

  湘云阁,又名湘妃楼,位于翁巷村双潭南面,右边为王氏三槐堂,左侧与刘氏宝纶堂相连。清康熙《具区志》载:“湘云阁在东山翁巷,处士翁青崖筑,以湘妃竹布地成纹,斑烂陆离如缀锦绣,为奇观也。阁中书法、名画、彝器、古玉甚富,罗列其中,游者比之倪元镇清閟阁也。”翁青崖,名彦博,字约之,世居翁巷。太学生,官河南开封府同知,诰赠奉政大夫,晚年回归故里筑湘云阁以自娱。

  据《翁氏家谱》记载,翁彦博的父亲翁启阳因经商与人结怨,被仇家雇凶杀害。其时,翁妻吴氏只有38岁,长子翁彦升20岁,幼子翁彦博仅12岁。吴氏与丈夫生有四个儿子,感情很深,起先寻死觅活要随丈夫翁启阳而去。后来族中有人见其家只剩幼儿寡母,千方百计欲夺其家产。为了四个儿子的生存,吴氏不得不坚强起来,站到了经商的第一线。在母亲殚精竭虑的管理下,翁家不但保住了祖上留下的家产,兄弟四人都跟着母亲学会了经商。

  翁彦博从小读书认真,少年时考入太学(官办学校),他原想走科举之路,得个一官半职赡养母亲,可屡次科考失利,只得重操父业,走祖辈的商贾之路。翁氏与科举无缘,但却有经商的天赋,翁彦博很快发迹,后来捐官河南开封府同知之职。翁彦博在河南从政时亦官亦商,经商的本领胜过被称为“翁百万”的祖父翁笾(字少山)。河南开封,宋时称汴梁,皇家园林较多,翁彦博爱上了汴梁城内的园林,出高价请丹青高手画了许多园林景观图带回家中。

  明崇祯年间(1628-1644),翁彦博弃官归里,在翁巷中席平盘双潭之东购地十余亩,一掷千金,筑造别具一格的湘云阁。据说,该园造到一半,他已财力不支,无奈之下只得变卖祖业,以筹资筑园,还借了不少债。其实,湘云阁并非仅一座阁楼,而是园林的总称,取名“阁”是小的意思,亦为主人翁彦博谦卑之意。清顺治十四年(1657),曾同顾炎武起兵反清、失败后亡命为僧、称为普明头陀的昆山人归庄,应翁彦博之子翁澍邀请至湘云阁作客,为翁氏所撰《湘云阁记》云:“园中古木交罗,名花奇石左右错列,崇台高馆,曲廓深院而使人迷失东西。其尤绝者为湘云阁,盖板屋而铺以竹,斑然可爱。”顺治十六年(1659),归庄再次游览东山,应友人翁澍之邀得登“湘云阁”,云:“登临其楼,凭窗而望,连峰矗其前,太湖荣绕之,山川云物之奇,林木之茂密,聚落烟火之繁盛,一览而尽得之。阁中鼎彝书画,三代秦汉之法物,宋元以下之名迹,粲然布列,目鉴手玩,应接不暇。”意思是说,湘云阁不但外部环境极为秀丽,宅内文化氛围也很浓,俨然一座古玩城。

  翁氏为何取名“湘云阁”呢?归庄在《湘云阁记》中有一段文字,曰:“虞舜南巡至苍梧而崩,二妃留湘江之浦,恩慕悲哀洒泪著竹,竹为之斑,其种历数千年不变。”古代舜帝巡视天下,驾崩于苍梧,娥皇、女英两位妃泣于湘江畔,泪洒竹上,成为斑竹。另外,主人取园林名“湘云阁”还有一层意思,翁氏世代在湖南长沙一带经商,湘江边有他们的祖业,吴地与湘江有八千里之遥,翁氏亦有思慕之心,故取湘竹以寄其思念。

  翁巷“湘云阁”是一座富含文化内涵的古代宅第,翁彦博、翁澍父子喜藏书,湘云阁爱泽楼藏书达数万卷。当代历史学家吴晗所著《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就介绍了明末清初的藏书家翁澍,称他博学知名,家多藏书,其能诗文,喜结纳,所交友皆当时著名士大夫。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翁澍在湘云阁历时十载,著成十六卷方志《具区志》。这是吴中继蔡升《太湖志》、王鏊《震泽编》之后,又一部反映太湖地区经济的方志,一时传为盛事。

  值得一提的是翁澍之女叶翁氏(嫁至叶家后之名)受家庭文化熏陶,知书达礼,秉性聪慧,作诗脱口而出,是清初东山有影响的女诗人,其诗《寄夫》云:“露下空庭月欲斜,愁心何用寄天涯。自余一点闲情绪,碧玉栏前咏落花。”夜半月挂西天,露珠洒庭,一个望着窗外的残月,思念远在天涯经商夫君的妇女形象跃然纸上。

  杨维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