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经30多年的努力,科学家终于得到了另一种高温超导材料

 人老颠东 2019-09-03

1.

1986年,科学家们意外地发现镧钡铜氧La1.85Ba0.15CuO4在35K的温度下会变成具有零电阻的超导体——这种材料具有无损耗传输电流的能力。不久之后,科学家就发现了许多能在高达133.5K的温度之下实现超导的铜氧化物(铜酸盐)。这为实现室温超导,彻底改变电子设备、电力传输和其他技术带来了希望。

但是,铜酸盐的超导机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经过30多年的研究,物理学家依然没能对此达成共识。最近,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家们制造出了第一种显示出明显超导迹象的镍氧化物。在最近的《自然》杂志上他们报告称,钕锶镍氧(Nd0.8Sr0.2NiO2可以在低于9-15K的温度下实现超导。这种材料的晶体结构与铜酸盐超导体相似。这种相似之处不禁让科学家们怀疑,镍酸盐是否也能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进行超导。

对超导领域的研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它的出现使得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这些材料的电子结构以及潜在的超导机制。接下来,将会有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围绕着这类新的材料展开。

2.

在金属材料中,当电子间的排斥作用转变成吸引作用时,金属就会表现出超导性。在这种情况下,周围原子对这些电子的电荷与自旋的反应,会间接地导致电子配对。在足够低的温度下,这些成对的电子会凝结成超流体——一种没有摩擦且电阻为零的物质状态。

在常规机制中,靠近电子的原子在空间上产生的位移会变成对另一个电子的吸引区。但是,一些理论研究表明,这种效应应该非常微弱,不足以解释铜酸盐的高温超导性。因此有研究人员认为,运动中的电子的自旋或许会导致铜酸盐中的磁有序(原子自旋的有序模式)发生偏差。

要了解这个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可以研究一下铜酸盐超导体La1.85Ba0.15CuO4它是通过用(Ba)取代化合物La2CuO4中的一些(La)而得到的。La2CuO4中部分的镧被钡取代时,一种名为空穴的电子空位会通过一种掺杂过程而被引入到系统中。Cu²⁺离子与这些空穴结合在一起,对周围Cu2+离子的自旋方向造成严重干扰,于是,这种与空穴掺杂有关的磁性变化导致了配对的出现。

3.

在元素周期表中,镍就紧挨在铜的旁边。自从铜酸盐超导体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就梦想能以(Ni)为基础制造出类似的氧化物材料。但是,要为镍氧化物制造有利于超导性的原子结构是极度困难的。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科学家们一直试图在LaNiO和NdNiO₂等化合物中寻找超导性,它们是由镧/钕与NiO的平面交替而成的。

在这类材料中,Ni1+离子所扮演的角色与Cu2+离子在La1.85Ba0.15CuO4中类似,它们都具有相同的超导诱导作用。有几个不同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制备出了粉状和薄膜状的LaNiO2和NdNiO2,不过并没有发现超导性,但也没有出现磁序的迹象。

 为了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超导材料,SLAC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首先用一种叫做钙钛矿的普通材料制成了薄膜(左),然后“掺杂”了锶(Sr);然后将它暴露在一种剔除了一层氧原子的化学物质中。这使得薄膜翻转成一种不同的原子结构,称为镍酸盐。试验表明,这种镍酸盐能以零电阻导电。

 为了创造出一种新型的超导材料,SLAC和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首先用一种叫做钙钛矿的普通材料制成了薄膜(左),然后“掺杂”了锶(Sr);然后将它暴露在一种剔除了一层氧原子的化学物质中。这使得薄膜翻转成一种不同的原子结构,称为镍酸盐。试验表明,这种镍酸盐能以零电阻导电。| 图片来源:李丹峰/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斯坦福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