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长音是所有教材和老师挂在嘴边的基本功,说起长音,每个习箫者都不陌生。 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并不能坚持进行枯燥的长音练习——每个人都对长音练习保持着莫名的尊重,而事实上却很少或根本不去练长音,即使想起来练一阵,也盼着快点儿结束…… 长音又叫白音符(White Note),是来自西方音乐基础训练的概念,从其英文本意来说——“没有额外意涵的音符”,似乎译作“裸音符”更为恰当。 顾名思义,长音就是拉长了的音符。进行长音练习的具体要点如下: 要有节拍。长音练习要有节拍,比如,定好每分钟60拍,每拍1秒,可以打开节拍器(或节拍器app)来练习,这样练下来,一是对自己吹长音的时值有非常清醒的认知,二是让长音练习有节奏感,对提高演奏者的乐感有益; 练习顺序。时间足够的话,最好能把整个音域中的每个音的长音都练习到,半音也不要漏掉,具体顺序可以自定,比如从最低音到最高音一遍,然后逆序一遍。这样练习的好处,是对每个音所要求的气速、口法、指法都能练习到; 耳朵最忙。练长音的时候,耳朵是最忙碌的器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练习长音所要达到的目标(见下文的附录),是通过不断自我反馈、调整,来提升演奏者的气息、口法能力——耳朵听音是这个反馈调整过程的起点,如果在练长音的时候没有仔细听自己的声音,那么后面所有的反馈、调整就不会发生,当然进步就很有限(不会绝对没有进步,无意识的提升还是会有一些)。由于长音是白音符,耳朵长期聆听白音符会感到枯燥甚至疲倦,所以长音练习最好不要持续太久,而是可以分成几段,在练习中穿插进行。
另外,曾写过一篇《练长音练得是什么?》来说明练习长音的目的,附在下面供参考: “众多箫文献中都提到,要以长音练习来建立和增强演奏者的气息控制能力。那么,这种气息控制能力的具体组成是什么?长音练习在建立这种能力的时候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 必须明确,只有以横膈膜附近肌群(主观感觉就是小腹部)作为气息的主要控制力量,才是箫正确的气控方法。传统上把这种气控的力量叫做“丹田劲”; 正确的气控方法,是在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沉,让胸腔得以充分扩张;而在吹气的时候,用小腹的力量来“管着”胸腔(也就是肺部)收缩的速度,同时用风门限制气息流出的横截面大小。流速和横截面大小两个因素综合起来,决定了单位时间气息的流量,从而最终决定了一口气到底能吹多久;同时,肺部收缩速度和风门形态的稳定性等因素则决定着音量、音色的稳定性; 练习长音时候,同时也练习了吸气、吐气的方法,应在长音练习中解决诸如:提高吸气速度、去除吸气杂音等相关问题;并在胸腹式呼吸方式下长期锻炼肺部的吐纳能力。
综上,长音练习建立的能力是: 以小腹力量自如控制肺部收缩速度的能力; 以风门力量调节气流横截面大小的能力; 横膈膜下沉,快速无杂音吸气的能力; 以上三种能力的稳定性。
常见错误: 横膈膜下沉不够:吸气的时候横膈膜下沉不够,胸腔的扩张也就必然不够,吸进的气息总量受限,长音将不能持久。 小腹放松:长音练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小腹对肺部收缩速度的控制在整个吐气过程中得到贯彻,使小腹对肺部收缩的“管理”作用成为一种习惯,并使这种管理能力越来越强大。如果在练习长音的时候把小腹放松,只是靠口风的控制来吐气,这就是在用胸式呼吸的方法练长音,吐气既不会长久,速度也很难稳定,其气控效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 声音孱弱:有的习箫者没有使用丹田劲控制气息,为了能把长音吹得更长更稳,就用非常弱的气息来练习长音,这样吹出的声音必定虚弱无力,也无法稳定,虽然貌似能把长音吹得长了一些,但这种音质不能满足正常演奏的需要,是错误的长音练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