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赏

 枫叶飘然居 2019-09-03

                                                    打赏    文/陈志宏

       小时候,常有走街串巷的江湖艺人来村里杂耍卖艺,一番鸣锣敲鼓,有人扯着嗓子喊: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豪言壮语,铿锵有力,说者热血沸腾,引来三三两两的过路人围成一圈,踮起脚,伸长脖,等着看把戏。

       都说“把戏把戏,看是真的,全是假的”,明知是假,也浇不灭人们观看的兴头。演到后面,几个长者把草帽倒扣过来,绕圈游走,观众往里面放零钱,他们鞠躬道谢。一看到开始讨钱,就知道戏演完了,孩子们拔腿开溜,一哄而散。

       有一次,父亲带我去邻村看杂艺,回来的路上,有一段对白,让我至今难忘。

       我问:为什么给他们钱?”父亲说:这不叫给钱,是打赏。”我又问:怎么要给他们打赏呢?”父亲说:人家演得好啊!”才知道艺人不是乞讨,他们的出色表演,是观众们的喜闻乐见,他们帽子里的钱,是观众由衷赞赏后,给予的赏金。

       打赏不是打发,是赞赏,真诚地施予,不是怜悯,更不是施舍。

       品质赢得尊严。艺人们经年累月,勤学苦练,往人前一站,亮出必杀技,自然喝彩声声,掌声阵阵。

       打赏,从远古走来,绵延不绝,而今,网络将其发扬光大,普及到尽人皆知,人尽可为的地步。跟    帖和点赞是其入门级的表现,发红包和转账支付则达到了中级水平;赏,只有那个打了一个圈圈的赏,才将古老的打赏文化推至极致。

       上网多年,早先通过跟帖回应楼主,赞赏人家,那时称之为盖楼。谁的帖子盖的楼高,他脸上就光彩,像江湖艺人被人打了一个重重的赏。后来,论坛渐渐荒废,博客也少有人乐意勤打理,风水轮流转,而今转到朋友圈了,这里流行点赞。

       点赞是没有钱的打赏,打赏是加了钱的点赞。点不点赞,依然能分辨出人与人之间的亲疏。

       点赞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点一个赞容易,从头到尾一直都在点赞,那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说明两人的心跳,跳出了同一频率,同一节奏。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上得网来,见到不少“圈赏”,但真正点进去,行打赏之实,还是近期的事。知名作家老吴从广州回来,告诉我他把自己的作品投到某微信公众号,可以接受读者的直接打赏。好玩一样,给他打了一块钱。我依样学样,也把自己的文章投到那里,第一天,公布后台数据,OMG!居然收获31.66元,位居当期赏金榜第一名。

       我惊问:“是谁给我打了这么多赏?”老吴回应,他打了5块,同事杜老说打了20块,还有几块,没有人回复,就当是网络陌生人给我行的赏礼吧。

       时至今日,惊异地发现,发表文章,除了挣稿费、提版税,居然还可以这么挣钱—— —领赏。

                                                          摘自《拉萨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