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北方,麦秆一直被作为牲畜饲料或被焚烧。然而,山西临汾农民亢秀奎却点“草”成金,利用麦秆创作“麦烙画”,不仅变废为宝,而且使中国的麦秆画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亢秀奎今年60岁,出生在山西临汾蒲县的吉家垣村,从小就喜欢绘画。由于他的母亲是一名麦秆画艺人,因此亢秀奎十分擅长制作麦秆画。 麦秆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最早出现在隋朝,后来逐渐失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土古墓时,麦秆画才再次重现人间,震惊世人。后来,民间画师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反复试验,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 老的麦秆艺术。 对烙画有着浓烈兴趣的亢秀奎总是不断钻研对烙画的研究。 烙画,在古时候称“火针刺绣”,又称烫画,火笔画,是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不施颜料,但对火候和力度要求非常严格,为了烫出丰富的色调与画面层次很考验技巧。 爱钻研和创新的亢秀奎自制了电烙工具,他可以灵活地掌控火候,不仅可以在木板上、速写纸上烙画,甚至还克服了丝绸惧怕高温的难题,在丝绸上烙画。 做了30多年麦秸画和烙画的亢秀奎,将烙画和麦秸画结合了起来,独创了“麦烙画”。在麦杆表面上进行熏烫,形成深浅不同的层次。 “我退休以后每天都在画,买来有毛主席画像的书、画册,能画上上千遍”,“这幅毛主席坐像,利用到的透视原理以及绘画水平达到了专业水准,你看主席脸上的神情、衣服上的褶皱,咱虽然不是绘画专业出身,但是水平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 以前亢秀奎多是用烙画的形式来表现别人的绘画作品,如今多是自己创作。为了画猫,在家里专门养了3年的猫;画壶口瀑布,就去实地观察。 他还用2010根麦草劈成30万根麦秆丝制作了高5.5米、宽5米《虎啸图》,堪称“麦烙画”作品中的极品。“30万根毛,都是一根根剪好贴上的,我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舍不得卖。” “这碗饭不好吃”,用电焊的工具作画,不像笔,不容易掌握,要用温度、力度来控制线条、明暗。而且一个作品做着做着,看哪里感觉不太好就要修改,创作是没有尽头的。” 麦草画来自民间、出自田间,是农民的智慧和独特的审美,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立体层次造就这一项古朴典雅、“十分稀罕”的工艺品。 |
|
来自: 闲云野鹤qpab3u > 《绘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