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读了这么多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恰恰365 2019-09-04


作者:西门君

来源:【西门君不吐槽】(id:ximenjun45)

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有A和B两个人,A每个月读3本书,B每个月读10本书,你认为哪个人的成长更快?估计大多数朋友都会说:“肯定是读书多的A成长更快呀,因为他吸收了更多的知识。”

然而,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人输入的知识量和他的自我成长并不一定成正比。

我猜你应该也曾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读了许多事,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帮助一个人自我成长最重要的,并不是输入的量,而是输出的量。

比如,一个人虽然每月只读3本书,但他沟通输出的量也是3本书,另一个人虽然每月读10本书,但他的沟通输出量只有一本书。这两个人哪个成长快?明显是前者,因为他的沟通输出量更大。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哪怕输入再多,只要不进行相应的沟通输出的话,这些知识就无法作为长期记忆留在大脑中。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当我们在“使用”某种知识的时候,大脑会把这种知识判定为“重要信息”,并将其作为“长期记忆”存储在大脑的海马体(大脑负责储存记忆的区域)中,以便日后发挥重要作用。

不了解我们大脑的基本构造和运转原理,就会浪费掉许多我们宝贵的时间,对于那些书本来说,也是一种“糟蹋”。

20岁以前,我们的大脑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知识,比如读书时候一些人只需要看两遍就能把课本上的内容记住。

可人一过20岁,大脑中神经网络的爆发性发育就结束了。如果此时不能及时切换学习方式,把输入为主变成沟通输出为主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这于我们而言根本带不来任何进步。

据调查,大约有九成商务人士的学习方法仍旧以输入为中心,比如买来一大堆知识付费课程,看似“下了血本”,可听完就和没听过一样。或者,他们表面上觉得自己“我学到了”“我懂了”,但实际上没有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记下来。

换言之,大部分人都只停留在输入的“自我满足感”中。

说了这么多,那应该如何做好知识的反向输出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分清楚哪些行为是“输入”,哪些是“输出”。

典型的“看”“读”“听”是输入,而“说”“写“行动”则是沟通输出。输入与沟通输出的最大差异,一言以蔽之,沟通输出属于“运动”。

当人进行沟通输出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通过运动神经指挥肌肉做出动作。

比如我们“写”的时候,手臂和手指肌肉在动。

“说”的时候,口腔和喉部肌肉在动。

至于“行动”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我们全身的肌肉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

这些通过运动神经和肌肉所形成的记忆,被称为“运动性记忆”。运动性记忆的一大特征是一旦记住,以后几乎不会忘记。

举个例子,你会游泳,哪怕四年没有再游过,可是当你再次下海的时候,还是会自然而然畅游起来。

与之相对的,很多朋友在看书的时候都会采取“默记”的形式进行记忆。而“默记”是一种“意义记忆”,它的特征就是不容易长期牢记,转瞬即逝。

你也许听过有些记忆术鼓吹你隔三差五去重温旧知识,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温故而知新”嘛!但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如此海量的知识,我们怎么可能重温的过来?

相比之下,“通过书写来记忆”“出声朗读来记忆”等“运动性记忆”更容易形成长期记忆。

以英语单词为例,不要总是停留在默背的程度,记住这些英语单词最好的办法,就是写出来,或者拿出来和老外交流。

再比如读完一本书之后,不是就放回书架就了事了。有时间的话,可以用时下流行的“思维导图”复盘一下全书的精华。

如同那句俗语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今天的宣讲,你不是囫囵吞枣或者走马观花,而是切实的记在脑子里,并切身的去实践了。

P.S:想要加群了解更多关于传播学的知识,请在公 众 号【西门君不吐槽】留言“传播学”三个字,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