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齐桓公如何成就霸业?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鄄地结盟,伐楚征狄

 耍赖的要不得 2019-09-04


会合诸侯本来是周天子的权力,春秋时周王室已无力举行,而诸侯国间一些事又需要共同商议解决,不能没有个头,这个头就是所谓的霸主。周王不能封谁为霸主,诸侯也不能自封,而是靠经济、军事力量通过争夺而产生,这就是春秋舞台上波澜壮阔的争霸斗争。

01  齐桓公九合诸侯

齐桓公在执政的43年中,多次会合诸侯,主持盟会,史称“九合诸侯”。

春秋时第一次由诸侯出面主持的盟会是公元前681年(鲁庄公十三年)齐桓公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主盟诸侯。参加这次盟会的除齐国外,有宋、陈、蔡、邾四国。因为宋国发生了内部乱象,宋又与齐友善,故齐桓公会诸侯商议平定宋国之乱。由一个诸侯国君,把周王撇在一边出面召集诸侯,解决另一个国家内乱的事,是破天荒第一次会后,齐桓公带领诸侯国的军队讨伐宋国,为了使这次行动“合法”化,齐国还派人请王室出军,表面上表示他尊用王,周王室派大臣单伯率军来相助。于是齐桓公就把“尊王”的旗帜打起来了。

这次盟会使齐公的声势大振,遂国不来与会,被桓公灭掉。鲁国本来与齐是对头,见遂被灭,十分害怕,就主动与齐修好结盟。

在黄河中下游的国家中,能同齐争雄的只有鲁、宋、郑三国。鲁、宋服了齐国,而郑国当时正处于庄公儿子争位,大臣祭仲、高渠弥专权之时,没有什么实力,自然也随着与齐友好。公元前679年(鲁庄公十五年)的春天齐框公召集鲁、宋、郑、陈、卫五国国君,在卫国的鄄juan倦,今山东鄄城北)地相会结盟,齐桓公主持盟会,他的霸主地位于是确立起来。后来虽有郑厉公在郑国复位,曾安定王室,想有一番作为,但他不久病死,对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没有形成威胁。

鄄地结盟后,齐桓公就经常打着周王的旗号,以诸侯长的地位指挥号令各中小国家。其中以召陵之盟和葵丘之会两次盟会,在齐桓公的霸业中最负盛誉召陵之盟是齐、楚两个集团斗争的一次和平解决。春秋初年,楚国在南方强盛起来,它先后灭掉了在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郑国支持不住,已准备背齐向楚。为了救郑,齐桓公于公元前659年(鲁僖公元年)在荦(luo洛,又名柽cheng撑,在今河南淮阳县西北)约集鲁、宋、郑、曹、邾等国集会商议,准备抗楚救郑,被迫屈服于楚的江、黄两国就背楚与齐结盟。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齐桓公率领宋、卫、陈、郑、许、曹、鲁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八国的军队就直接开到了楚国的边境上。楚国眼见齐的盟军强大,不敢率军交战,楚成王就派一名使者质问齐桓公:你住在北海,我住在南海,我们之间风马牛不相及,你带着庞大的军队来此是何原故?管仲以周王室代言人的口吻责备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祭祀用的茅草,追究昭王南征死在汉水里的责任,楚国使者承认不进贡茅草给周王室的不是,至于昭王死在汉水里却与楚无关,让齐人去问“汉水”。楚使态度强硬,也有理有节,齐桓公又进兵到陉地(今河南偃城县南)。

两国军队从春天相持到夏天,都不敢轻易向对方进攻。到夏天,楚派屈原到齐军阵营讲和,齐桓公退军到召陵(今河南偃城县东南),把各国军队整顿起来,带着屈原站在战车上看联军的强大阵容,示威性地对屈原说:用这样强大的军队去打仗,谁能低挡?用它去攻城,有什么城攻不破?屈原并不示弱,他回答说:你若用德义服诸候,谁敢不服?你若以武力相威胁,楚国人民将以方城山(楚北边的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护城河,你的军队再多也无用。屈原言辞不卑不亢,桓公见不能用强力屈楚,只好在召陵与楚国结盟而回。

尽管如此,齐国在进军中责备楚国不供王职,楚承认了不是,并且同意结盟,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中原的霸主地位。像被迫服楚的黄国,以后就坚决站到齐国一边,而不共楚职”。前面提到,1983年河南光山县宝相寺发现的黄国国君夫人墓,出土有齐国绛紫色绣绢,就是两国这次友好的证据。墓中还出土铜器36件,玉器185件,都很精美。特别使人感兴趣的是,黄君夫人的头发还完好无损,这使我们见到春秋早期妇女的发型。中原大国服了齐,以前从楚的一批国家也相继背楚从齐。楚国北上的势头被阻止,桓公的威望更高了。

02  齐桓公尊王一匡天下

齐桓公率领诸候与楚对峙之时,在周王室内部却在酝酿着一场内乱,周惠王本立有王子郑为太子,而又宠爱小儿子王子带。公元前655年(鲁僖公五年),齐桓公在首止(卫地,今河南睢县东南)召集鲁、宋、郑、卫、陈、曹、许等国诸候开会,并把王子郑请来,表示对他的支持。有齐国的支持,周惠王不敢废王子郑的太子地位。公元前652年(鲁僖公八年)十二月,惠王逝,次年正月齐桓公召集诸候在洮(今山东鄄城县南)相会,拥立王子郑为周王,即是周襄王。襄王在诸侯拥立下,当了天子,这才给他的父亲办丧事。襄王的王位是齐桓公支持的结果,这就是史书上所指的“一匡天下”。

齐桓公在召陵对楚国取得胜利,又安定了王室,为巩固这一胜利,于次年(前651,鲁僖公九年)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县境)召集鲁、宋、郑、卫、许、曹等国开会,重申盟约。周襄王为感谢桓公的支持,特地派太宰周公孔给桓公送去他祭祀祖先的祭肉。按礼制,周王祭神的祭肉只分给同姓诸候而不给异姓。齐是姜姓,襄王赐给祭肉,是表示对他的特殊荣宠。

赐祭肉给异姓已不合礼制了,襄王还允许齐桓公在接受祭肉时不必下跪,这又是出格的一大恩赏。齐桓公为了在诸候面前表示对周王的尊敬,忙说,威严的上天就在眼前,我小白怎敢贪享天子的优待而不下拜呢,这会短我的寿命,反而辜负了天子对我的恩惠,于是下堂行跪拜礼接受祭肉。

襄王对齐桓公的特别优礼是要想继续依靠他的支持齐桓公对周王表示的“虔诚”,是要“挟天子以令诸候”,都是很明显的。

送祭肉之事在这年夏天。九月,齐桓公再会诸候于葵丘,订立新的盟约。盟约中声称:凡是参加我结盟的国家,以后要言归于好,不要再互相攻击。齐桓公又特地在会上宣布了周襄王的几条禁令:各国间不要阻塞河流,不要囤积粮食,不要废嫡立庶、以妾为妻,不要妇人参与国事。前面两条显然是为齐国的商业打开通道。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后面两条,仍然是维护宗法制度,巩固统治秩序。

03  齐桓公攘夷与“留燕亭”典故

齐桓公的霸业被概括为“尊王攘夷”四个字,前节己述了他的“尊王”只是自己称霸的旗号,而“攘夷”却对历史有一定实际贡献的事。

在齐桓公称霸的初期,不仅南方的楚国不断蚕食着周围小国,向北推进。北方的戎狄也趁中原诸候长期纷争、力量削弱之机而南下,形成所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势。楚国的文化并不落后,它伸向中原的目的与齐桓、晋文一样,是为了争夺对诸侯的控制权,但它不尊周而自称王,这为正统派所不容,故被贬在蛮夷不开化之列。北方的戎狄部落则不然,它们当时尚处于游牧阶段,侵扰中原农业区,烧杀抢掠,带来巨大的破坏。山戎又名北戎,是分布在今河北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它与孤竹、令支国联合,经常侵扰燕国,燕于是向齐桓公求救。

公元前664年(鲁庄公三十年),桓公率领齐军北上,深入到今河北昌黎一带。山戎遁逃,齐军追至荒漠中迷了路,进退不得,管仲命令选一些老马放到军队前面,任它自走,大军尾随其后,终于走出迷途,此即所谓老马识途”。齐军大败山戎,灭孤竹,令支,燕国的危难解除。桓公劝燕君恢复召公时的政治,向王室纳贡,尽臣子礼节。燕君很感激,一直把桓公亲送出国境。据说诸侯相送不出境,燕君送桓公来到齐地,桓公让其止步,并把这块走过的齐国地方割给燕国。在两君道别的地方建了座亭子,称为“留燕亭”。

04  “邢迁如归”的典故     

齐桓公伐山戎救燕回来不久,狄人对邢国(今河北邢台县境)发动大规模进犯,邢国向齐求助。公元前661年(鲁闵公元年),桓公起兵救邢,狄人闻之而退走。

过了两年(前659),狄人再次向邢国大举进攻,攻破邢国国都,大肆抢掠烧杀。齐桓公邀集宋、曹等国相救,才把狄人赶走。邢国国都残破,地又靠近狄人,桓公于是把邢国都城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并会同诸侯帮助建筑城郭。 

邢国人迁到新地,有新建的都城可居,像是怀着回家一样的心情乐意搬迁,故史家称为“邢迁如归”。

邢国的南边不远是卫国,国都在今河南淇县。1931年在河南浚县辛村发现自周初到春秋早期的墓群,其中有三座墓属春秋前期偏晚,有南北两条墓道。墓虽被盗,但发现墓道中用人殉葬。在已发掘的一个车马坑中,埋有车12辆、马72匹和8只犬。根据墓中出土的器物观察,其中两座可能是卫惠公(卒于前669)或卫懿公夫妇的墓。

05 “卫国忘亡”的典故

狄人南下进攻卫国时,国君懿公正沉醉于养鹤的游乐中。他很喜欢鹤,给它们修建了豪华的住处,喂养上等食品,但一般人民生活却十分困难。卫懿公出门时,让鹤乘坐大夫等级的轩车。他让鹤过着优裕的生活,对人民的疾苦则置之度外。当狄人来犯,国家有难时,却要人民去卖命。老百姓对懿公很不满,对他说:“让鹤替你打仗吧,它们有禄位,我们哪能打仗呢!卫懿公只得硬着头皮亲自领兵上阵,结果大败,他自己也被杀。

狄卫交战时,狄人把卫国两个史官华龙和礼孔抓住他们用计脱身,回到国都报告了前线失败的消息,让大家赶快逃命。卫国人连夜弃城而逃,狄人赶到卫都又追至黄河边上,对正准备渡河的卫人大肆杀戳,据说卫国都城内最后只有730人幸免于难。

齐桓公闻知狄人攻破卫国国都,卫懿公被杀,即起兵相救。他把从卫都逃出来的700余人,连同共邑(今河南辉县)和滕邑的人集中在卫国的曹邑(今河南滑县西南)总共只有5000人,在这里给他们搭上临时草棚,立戴公为卫君,并派公子无亏率领兵车300辆,甲士3000人帮助防卫,桓公又送给卫国车马、衣服、牲畜和木材,不久戴公死去,其弟文公继位为君。齐桓公带领诸侯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国新建一座国都。

由于齐桓公妥善而周到的安排,卫国人很快忘掉了亡国的痛苦和耻辱。所以史家说:“卫国忘亡”。

06  齐桓公还做了这些事

居住在今淮水流域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淮夷,他们经常侵犯中原的杞(今河南杞县)、缯(今山东苍山县西北)等小国。桓公联合诸侯攻伐淮夷,把杞国内迁到绿陵(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召集诸侯为杞国、缯国修筑城墙。在豫西伊、洛流域分布着称为杨、拒、泉、皋、伊洛之皮,他们经常袭击王都,桓公派诸侯戍守,又为周王修复被成人毁坏的城墙和城门。

07  本文总结与启示

从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到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十七年)的43年中,齐桓公逐渐把黄河中下游的诸侯国联合起来,援助弱小国家抵御还处在游牧阶段的戎狄族侵扰,这对保护中原先进文化起了有益的作用。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左衽”是衣襟从左边开口,那是当时少数族的服装式样。孔子对齐桓公抵御戎狄族,保护中原华夏文化的功绩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不仅如此,还由于有这个霸主的出现,使各国结盟修好,减少相互间的战争。一些国家的乱象也在他出面于预下较快地平息下来,对安定人民的生活,进行正常的生产是有利的。他比较重视商业的发展,重视各国间的交通贸易,在同诸侯的盟约中多次声言,不要堵塞河流,不要囤积粮食,以利列国间的通商贸易。这些都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