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本仅20万的片子,斩获戛纳等7项国际大奖,回国后却被罚了1万

 HDTV 2019-09-04

1997年,贾樟柯离开了他常年“驻扎”的图书馆,走出北京电影学院的大门,赶到了北京的汽车站,买了回家乡汾阳的票,一路颠簸,没能阻止住他创作的热血。

回到汾阳之后,贾樟柯拍摄了他的第一部长片《小武》。

正是这部成本仅20万的影片让贾樟柯在欧美主流电影节上名声大噪,顺利斩获了第48届柏林等7个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大奖,而在回来的时候,贾樟柯却因未经许可参赛,被广电总局罚了一万,做了检讨,而从此《小武》也沦为了“地下电影”。

不过就算没有这一罚,在现代主流的审美中《小武》也的确算是地下电影。它的拍摄条件简陋了,画面模糊,镜头抖动,声音嘈杂,采用的全是非职业演员。它的确不符合当下的主流审美,如果在院线上映的话,不出10分钟观众直接就走光了。

这是我们文艺电影的困境,有口碑没票房。好不容易等到了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舆论给了文艺电影足够的关注度和热度,但在上映之后,却遭遇到了“逻辑混乱,情怀太深,甚至是抄袭”的质疑,这使得原本就处境微妙的文艺电影,再度陷入到两难的境界中,圈内的反思,大众的不信任。

老实说,能够真正的不去在乎商业和形式形态,真真的去记录这个时代变化的影片太少了,整个国家都处于在转折性的时刻,却很少有人来愿意去做这份工作。

好在,那个时代还有个贾樟柯。在贾樟柯的镜头下,经常能够看到90年代汾阳的街头,小巷,迪厅,社会小青年,看到那些鲜活的日常的场面,还能听到电影电视,机械,车子,广播等各种各样的声音。

静下心来去看这部电影,我们会发现那些画面和镜头以及声音是如此贴近我们的记忆,而这样朴素的记录式的镜头,在当今的中国电影中却被一张张网红脸,各种优秀的拍摄设备,收音设备所取代,甚至连现在的演员都一定要贴上科班出身的标签来行。

而在《小武》则不是,贾樟柯为了达到影片的真实效果,他全片都采用了非职业演员的演员,让他们带着人表演的“天性“去自由的演绎,去还原生活中原生态的真实。比如那个堪称经典的结尾,被拷上的小武,引来了许多路人的围观,他们不知道这是在拍电影,但正是他们最原始的好奇和茫然,进入了贾樟柯的镜头,让这个结尾变得真实而有力。

小武曾因偷了东西坐了牢,出来之后却依旧是终日无所事事,干着老本行。而曾经于他称兄道弟的兄弟小勇,摇身一变成了知名的企业家,却也因此断了和他的联系。但小武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听说小勇要结婚,他要去参加小勇的婚礼,却被小勇拒之门外,他说,认识小武是自己人生最大污点。

失落的小武来到了迪厅消愁,认识了配唱的小姐姐梅梅,两个看似的边缘化的地位,好像让他们两个人产生了共鸣。终于有一天,小武鼓起勇气去找梅梅告白的时候,梅梅却早已经离他而去,听说好像是和一个有钱的小老板去过安逸的生活去了。

失去了勇气和爱情的他,也在最后失去了亲情,他在家乡的路上迷茫地走着,就像是一具行尸走肉,他没有灵魂,他依旧还在无所事事干着偷窃,直到再被抓住。

我们好像很难去评判小武本性的好坏,你说他不求上进,是个小偷,这没错,但他那种重情重义,待人诚恳却又始终令人感动。

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中,他无法适应这个节奏,他没办法走向新的生活,他只有停留在原地,干着老本行,一步步地把自己推向深渊。

这是时代的洪流,有些人未雨绸缪,在天气即将变化的时候,便早已安排了自己通往下一站的道路,而有些人却始终依旧守着过去,他们被命运推动着往前走,但又无法去适应这个新的变化。所以看到小武被抛弃,沦落的时候,我们居然会觉得一切是那么的理所当然。

但在《小武》所提出已经不再是能不能适应时代变化而变化的问题,而是在说,旧的已经吵了,新的在哪里?我们只知道不断的往前走,但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方向在哪,我们这次下一站的终点在那里?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了二十年,《小武》却依旧能够戳痛无数的人内心,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往前走,可是又有多少的人愿意真正的停留下来反思?

你看那个时代还有个贾樟柯,我们现在身处的这个时代又有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