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剪力墙的施工缝该如何留置,该留多高,对于这个有没有规范要求? 【讨论】 规范只有原则,留缝宜在结构受力最小的部位。 规范只是限制,实际情况还得另说 一般留置在底板顶面上来300mm高处 1、规范原则,留缝宜在结构受力最小的部位; 2、柱子水平缝留置于主梁下面、吊车梁牛腿下面、吊车梁上、无梁楼板的柱帽下面。剪力墙一般应该不留缝; 3、若要留缝,剪力墙结构一般现在都是采用大模板施工,在规范上剪力墙的竖向施工缝位置一般留设在门洞口的上面,还可以留在纵横墙的交叉处; 4、地下室墙体的施工缝是留在板上500高处或顶板梁下200高处。[在浇筑地下室底板的时候不可能一步到位把顶板和墙一起浇筑的(顶板需要在底板上搭支模架),所以把底板和一部分墙先浇筑,完了以后再支架子把顶板和墙一起浇筑了,那么墙等于要分两次浇筑,所以会留出一道墙的施工缝,地下室施工缝还要在缝间添加止水钢板的] 笼统的说嘛,是留在剪力最小处,且便于施工处 我们的剪力墙为什么没留啊,都是每层直接浇筑在上一层上的! 一般是底板上翻300mm处,剪力墙留设水平施工缝,但是具体项目有具体要求,看看你们的图纸要求,没有要求就300mm 实际是根据施工需要,并通过设计同意。 留缝宜在结构受力最小的部位。 剪力墙的竖向施工缝位置一般留设在门洞口的上面,还可以留在纵横墙的交叉处。 一般施工图纸上都有说明的啊。 剪力墙上没有洞口,但是比较长,可以留垂直施工缝吗?该留在什么位置?是否需要止水带? 1. 垂直构件:桩 扩大头内必要时可留封底的水平施工缝;桩身不得留置。 墙 地下室底板转上来300-500mm处可留整齐的水平施工缝加止水带;墙身缝可留在板底暗梁上,或横梁底标高。柱 基础顶面;楼面梁底下50-100mm或楼面标高。 2.水平构件:横向框架梁不宜留置;纵向框架梁、次梁、板留直缝在1/3梁跨处,不得留斜缝。图上有后浇带的,利用后浇带,安排好砼量,不另留施工缝。 在浇筑整体砼中,由于施工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浇筑不能连续完成,需设置施工缝,施工人员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认真了解施工缝的留置及处理,认识留置施工缝处理不当对工程质量的危害。 1、施工缝的危害同一次性现浇结构相比,施工缝对结构的整体性带来一定的危害,这是由于第一次表面已终凝第二次浇筑时在原截面上存在冷缝,新旧截面粘结力受到削弱,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 柱、墙水平施工缝处理不当的危害柱、墙底面和顶部的水平表面上,极容易积存垃圾、杂物、泥沙等,再加上该处钢筋密集,如果模板上留置的清扫口位置不当,或未留置清扫口,则二次浇灌前施工缝表面的赃物和冲洗水无出处使缝处本应结合密实处则形成严重夹渣分层,成了更薄弱处,这种危害将成为隐蔽的潜在危险。 对于柱或墙根或顶部施工缝的处理,施工技术及质检人员应特别认真检查,由于一次浇筑高度(深度),一般为一个层高或更高,底部添料、振捣很关键。在顶部出现泛浆现象,这是由于粗骨料自重大、下沉,而使水泥浆上浮于面,这种泛浆由于上层缺乏粗骨料而降低强度,造成薄弱部位,施工中应预防这种现象的出现,振捣时间不宜长,适度为宜。 2、梁板垂直施工缝处理不当的危害按现行施工规范的要求,梁板垂直施工缝的留置部位,应以跨中1/3范围为宜。对于较大的梁因配筋较多,堵头插板固定难度大,支护不严,往往施工缝形成近似台阶的斜缝,突出的不规则部分成为薄弱处。从其表面分析,突出的部分多为振时推进的砂浆,较松散,缺乏粗骨料,强度底;当第二次再浇筑时,新入模的砼自重及冲击力,会使刚度较低的突出部分悬空局部压碎或产生裂缝,形成隐形内伤。在梁、板的施工缝处很容易发现外部延伸出来的裂缝,这种现象较多存在。 3、 施工缝位置不当的危害在多年的实施中已形成将梁、板施工缝留在跨中1/3的范围内,对规范的遵循是科学的,这是考虑到这个位置的剪力最小,利于施工诸多因素而确定的,如何理解跨中拉力最大,尤其是对简支梁而言,其跨中砼质量也是很重要的,假设在简支梁跨中存在一道贯穿的裂缝,将严重危及肋梁的正常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规定施工缝位置在跨中的1/3范围内,主要是从力学的计算出发,也可以理解从施工方便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在结构设计中,梁、板的跨中一般不配置负筋,此位置便于插设浇筑的挡板,留置垂直施工缝;将施工缝留置在对称线附近,可使模板变位均匀对称,能避免新的砼因模板的变形而产生接触角的扭曲,限制将施工缝留置在跨中附近,以使得新旧砼的体量尺寸接近一致,避免相差悬殊的现象存在,减少湿差应力和干缩裂缝的出现,同时可保证在浇筑时对旧砼接触面上会产生侧面挤压力,改善施工缝界面上有一定的粘结咬合力。 施工缝质量处理措施工程实践表明,施工缝不可避免地对结构整体性造成隐患,如何改进和提高施工缝的施工质量,提高施工缝界面上的粘结咬合力,按照规范要求和大量工程实践的效果比较,提出几点具体处理措施。 1、立缝表面凿毛法砼终凝后,在允许拆模时轻轻将缝面的挡板拆除,用斩斧或钢杆将表面凿毛,清理松动石子,此时砼强度很低,凿深20~30MM较容易,待二次浇筑砼时,提前用压力水将缝面冲洗干净,边浇边刷素水泥浆一道,以增强咬合力。 2、增加粗骨料法梁、板体积较大造成留置缝厚大,表面的浮浆层、泌水层也相应厚,施工缝的处理难度较大;如采取刮除表面的浮浆或二次振捣效果不佳,可采用添加粗骨料的方法,将级配干净的碎石撒入浮浆内,重新振捣防止石子集中。这样会使缝处浇筑砼在体积较大处时粗细骨料均匀,水泥浆不会流失且强度不会降低,亦能提高新旧界面的粘结力和咬合力。 3、清除浮浆法当砼体量较小,简单的方法是铁抹子将表面的浮浆刮去一层,深度<25MM,并挖压出条纹状,可以提高水平施工缝的粘结质量,对新旧砼结合有利。 4、二次开发振捣法掌握好时间,在砼初凝后,终凝前进行二次重振,这样会对沉下的石子和上浮浆水重新搅拌组合一次,使之更均匀密实,缝的重新振捣实践表明是有效措施之一。 【案例2】
【讨论】 留不留置竖向后浇带关键还是要看设计院了,后浇带设置问题,设置部位,这个都是设计院根据所属建筑的构造性质,受力特性等等来设置的。就我现在的工地,是一个游泳馆地下室设备房,长度50M,宽度10M,设计院就设置竖向后浇带问题,做了两次的变更。所以,一般来讲还是以设计院的为准。 我不知道设计师怎么规定的,但是我觉得地下剪力墙不适宜留施工缝,地下室用剪力墙的原因之一就是要防潮防水,而做施工缝或后浇带很多时候都会留下施工后遗症 砼设计规范规定,地下室挡土墙等现浇结构长度不宜超过30米。当明显超过时设计应留变形缝或留后浇带。施工单位不可任意留施工缝。当设计不明确时,应在图纸会审时提出,由设计给与回答。如果50米长不留变形缝或留后浇带,设计是有误的,就算采用成本很大的无收缩砼,温度裂缝也很难避免。给个工作联系函,让设计院作个补充--留后浇带,不要把别人颈上的葫芦主动拿来挂到自己颈上。
【拓展题1】 本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为避免剪力墙施工过程中产生裂缝(一般为收缩形成的竖向通缝),应采取哪种措施。现在想到几种措施,如果有其它好的施工措施请各位告知!谢啦!!! 1、设竖向裂缝,规范中只是对于水平施工缝有留设的要求,对于竖向施工缝的能否留设留设虽然没有否定,但是怎么留竖向施工缝没有做出详细要求;烦请哪位大神介绍下有关标准、规范。 2、混凝土中若加膨胀剂效果如何不能确定,该如何加? 【拓展题2】 剪力墙结构的住宅,由于剪力墙采用的是定型钢模板,梁豁无法留置,所以将连梁施工缝留在了梁柱节点,即连梁在支座外留置竖向施工缝,不知哪位有类似的施工经验,请指教一下? 欢迎您留言和点击一个“在看” |
|
来自: 自强不息在等你 > 《工程技术质量分析及预防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