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可以再说华语文坛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推理小说

 love趣味对联 2019-09-04

“最容易秃头的职业是什么?”推理小说作家必须榜上有名,既要设计剧情,又要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诡计。作者稍有不慎,就会留下逻辑漏洞,蛛丝马迹都可以让读者抓住机会质疑整个推理是否成立。读者抢先一步猜到凶手,也会令作者脸上蒙羞。同时,还会被强调“文学性”的严肃文学读者嫌弃。

虽然推理小说属于类型文学,但在国内并没有流行起来。在非推理迷眼里,推理小说基本等于福尔摩斯+东野圭吾+阿加莎。欧美和日本是推理小说的主要阵地,华语文坛没什么能拿的出手的推理作品。前半句确实是事实,由于一位作者的出现,后半句需要改一下。

香港作家陈浩基的长篇推理小说《13·67》冲出亚洲,版权售到美、英、法、加、义、荷、韩、日等十二个国家,还被王家卫买下电影版权。日文版同时获得 2017 年“《周刊文春》推理 Best 10(海外部)”与“本格推理小说 Best 10(海外部)”两大日本推理排行榜冠军,此为这两个排行榜首次有亚洲作品入选。《13·67》成为第一本打入欧美主流书市的华文推理小说。

谁是陈浩基

陈浩基,70 后,生长在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第一份职业是程序员。

虽然已经转行做全职作家好几年,陈浩基还是给人一种程序员的既视感——T 恤/格子衫/帽衫、牛仔裤、运动鞋,再配上黑框眼镜和降噪耳机。性格也没有跳出大众对程序员的想象,宅在家,没什么娱乐活动。但当全职作家,尤其是出名后,陈浩基的社交活动比在资讯和游戏产业工作时多了很多。以前他可以埋头设计程序,周末在家躺尸;现在就算再不想出门,也要参加一些与书有关的活动。

编辑或主办人把刀架在作家脖子上逼迫他出席活动的故事并不会发生在陈浩基身上。虽然很喜欢宅在家,陈浩基更想出来告诉那些想写推理小说的年轻人:“全职作家这条路算不上好的选择,但不是不可以走”。

有的人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长大了发现梦终究是梦;有的人从未想过自己可以靠写作为生,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实现了别人的梦。陈浩基属于第二类。

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后,陈浩基写了十年程序后,转行做了全职作家。2008 年,他决定从 IT 行业抽出身,先休个长假,再考虑之后的生计问题。在假期中,台湾推理小说协会征文奖的公告勾起了他写推理小说的冲动。陈浩基从小就是推理小说爱好者,再加上征文要求的是短篇,对于一个写作新人来说,更容易操作。

骨子里还是个程序员

第一次写推理小说,第一次参加写作比赛,陈浩基表现的不太像新人,反倒像个已经在推理世界修炼了四五年的作者。他把经典童话故事《杰克与魔豆》改写成推理版,走“侦探-助手”办案模式。自福尔摩斯和华生这对搭档诞生以来,相当一部分推理小说作者站在柯南·道尔的肩膀上,用类似的模式写故事。但很少有作者把这对组合放到童话里。

想法、设定新鲜只是皮囊,还需要配套的骨肉。陈浩基在这篇小说里没有设置多么精致的诡计,而是把重点放在人物塑造上,主要靠人物推动情节。幽默可爱的侦探比烧脑的逻辑更贴合童话的气质。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 16 世纪的英国,陈浩基在语言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用了一定数量的英式中文,刻意凹出翻译腔。虚晃一枪,骗过了评委。其中一位评委坚持认为陈浩基的《杰克魔豆杀人事件》是一部翻译作品,而非原创。第二年,陈浩基又用同样的创作理念,改写了童话《蓝胡子》,并且靠这篇小说拿下大奖。

接下来,陈浩基连续参加了几个比赛。三年后凭借中篇《遗忘·刑警》赢得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首奖。这个奖是“日本推理小说之神”岛田庄司为了促进本格推理小说的发展而建立的,拿下它就相当于在推理小说圈站稳了脚跟。

靠参加比赛积累名声,让出版社和读者认识自己。说俗一点就是,用奖换取更多的出书机会,更多的销量,最终回馈到作者这边是更长久的职业生命力。陈浩基选择用这样的方法在台湾建立写作事业,让人感叹不愧是写了十年代码的人。

写程序要求每个“词”都要有明确的用途。长久以来,程序员总是习惯于在做事情前先找到最高效的方法,然后再开始行动。

对于推理小说作者来说,台湾比香港更适合生存。在香港,受欢迎的是武侠、爱情、恐怖小说。香港追求高回报率,阅读也是如此。不论是打发时间看着玩,还是功利性地借文字暂时躲进另一个世界,这三类小说都是不错的选择。非推理迷绝对不会挑一本费脑子的小说来填满这段时间,毕竟身体和心灵都已经被“万恶的资本”榨干。推理小说在香港没有建立起市场,爱好者读的基本全是从台湾翻译的欧美日作品。

而台湾文坛在 80 年代就已经开始建立本土推理文学(1984 年,作家林佛儿创办《推理》杂志)。陈浩基所在的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成立于 2001 年。该协会举办的征文奖是台湾推理史上持续最久、培养作家数量最多的文学新人奖项。

陈浩基由台湾红回香港,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他人在香港,在香港写作,赚到手的是台币,花出去的是港币。

他的程序员本色不仅体现在出道有方,还渗透在他对作品出版的控制上。

在《13·67》之后,陈浩基出了本与网络相关的推理长篇《网内人》。接棒《网内人》的是一本鬼故事《山羊狞笑的刹那》。其实,《山羊》在《网内人》之前就写完了,但陈浩基向出版社提出要先出《网内人》。他这样解释道:“《13·67》之后马上看《山羊》会觉得很突兀,但是看《网内人》就可以接受,之后再看鬼故事就会有种意想不到的感觉。”

最新作品《第欧根尼变奏曲》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成名之后,把以前的作品弄到一块出一本书早已是出版业的常规操作。陈浩基并不想把这本书搞成按先后顺序排列的个人作品陈列,他在后记中写道:

我不想将多部短篇随便塞进书里马虎了事,决定以组曲的形式来包装呈现,还要煞有介事地给每篇加上古典乐风格的次序题名,而部分故事彼此虽无关联却的确是以相近的主题作不同的变奏。

不允许 bug 存在

在屏幕前,程序员用另一种语言创造一个没有实体的虚幻世界。尽管那个世界不存在,但里面的一砖一瓦都需要经过“造物主”的仔细思考。可能是受前职业的影响,陈浩基在写作中十分较真。

《13·67》的警察故事跨越近半个世纪,从 67 年到 13 年,一共二十八万字。为了搞清楚便当在不同年份的定价,他问了一堆朋友。在一次采访中,他提到一个细节:“现在的警察枪套挂在腰右侧,枪托向下,以前却挂在左侧,枪托向上。”在这样的长篇中,不管是推理还是剧情,这种细节并不会影响质量。

在《网内人》中,妹妹雅雯在自杀前收到一系列侮辱邮件。为了不让人查出真实身份,寄信人在地铁上连接车站附近的 WiFi,而登入 WiFi 的手机号不需要实名认证,这成为找到寄信人的难点之一。

阿涅一边将电话卡逐片放回盒子,一边说,“就算我能取得地铁的监视影片,油麻地、旺角和太子是九龙最繁忙的三个车站,要辨认谁在用手机发信给你妹妹,谈何容易?更别提站内有很多监视器拍不到的死角,还有列车里面没有任何影像记录。对方用这方法寄信,而不是简单地随便找家咖啡店匿名上网,正正回避了被监视器拍摄、被他人认出的可能。”

为了写相关的情节,陈浩基特意来回数个地铁站之间,记录行车时间、连接互联网所留下的足迹、月台监视镜头的位置等等。“现在回想,搞不好有地铁职员把我当成可疑分子。”

希望读者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娱乐

推理小说中,有个流派叫本格派。“本格”在日文中的意思是正统或正规,所以本格推理小说就是最正宗的推理小说。这类小说把解谜放在第一位,让读者和侦探获得相同的线索,并且对内容的公平性做出要求:凶手一定是出场过的人物,推理必须靠出现过的线索……在日本,与本格相对的是社会派,这类作者瞧不上和读者玩逻辑游戏的行为,他们觉得推理小说应该有更大的抱负。 社会派兴起后,本格派在日本开始衰落。时间一长,读者对社会派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个时候,新本格派诞生,留住即将离开的读者。简单来说,新本格就是在本格派框架下,加入流行文化元素。

陈浩基的小说属于新本格派,也有人用本格和社会的杂糅来形容他的作品。

小的叙述诡计散落在《遗忘·刑警》。《13·67》采用倒叙手法,从 13 年开始,回到 67 年,随着时间的“后退”,真相一点点清晰。因果相连,整部作品就是一个大的叙述诡计。陈浩基的短篇佳作几乎都属于相对纯粹的本格派。《作家出道杀人事件》算是密室谋杀。《隐身的 x》发生在大学推理小说选修课上,没有血案发生,教授和学生玩了个推理游戏。

《13·67》警探关振铎的一生带出整个香港社会的变迁。《网内人》涉及网络暴力、校园霸凌、性骚扰等社会话题。早在第二次参加推理小说比赛时,陈浩基就交出一篇以部落格为主线的短篇小说《窥伺蓝色的蓝》。(当时这篇和根据童话《蓝胡子》改编的《蓝胡子的密室》一同入围决赛,最终后者获胜。)

但属于什么流派,对于陈浩基来说,不重要。在短片《谁是陈浩基》中,他说:“这些都是副产品,不可以本末倒置,为了这个副产品,而否决最初的想法。基本上我是个流行作家,我喜欢写推理,我希望读者在我的作品中得到娱乐。”在陈浩基眼里,好看至关重要,“一本书好看就是好看。一本书好看,就会有人愿意去读。”

陈浩基的作品之所以好看,在于推理迷能在里面看门道,而非推理迷也可以被爽到,各取所需,互不干扰。《13·67》和《网内人》的很多桥段都有港剧港片的味道,在阅读过程中甚至会自动脑补画面,这会是警匪片,过一会是家族遗产争夺撕逼大战。看到最后,他的凶手总是最意想不到的那个人,不管是不是推理爱好者,都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上当受骗加恍然大悟,既爽又嗨。

“推理小说必须具备三大元素,首要是完整性,当故事结构不完整,就好像一幅拼图少了一块,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有缺陷的故事。其次是意外性,作者要尽量令读者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现今读者十分精明,谜团未必可以骗倒他们,所以故事亦要富有娱乐性,令猜到真相的读者仍能乐在其中。”

与其他类型的通俗文学相比,推理小说更难出圈。陈浩基用故事和强情节打破了这一“魔咒”,把推理小说包装成非推理迷可以接受的作品。

让台湾“嫉妒”的港味

陈浩基的中长篇都有着浓烈的港味,他会在小说里用一些只有说粤语的人才会懂的词。比如,在《13·67》里,警队里的晚辈叫主角关振铎“度叔”;关振铎的妻子曾用一句来形容丈夫“他根本就是算死草,叫他度叔还差不多”。度叔在粤语里,指斤斤计较、小气的人。铎和度发音相同,“duo 叔”这个称号一语双关。

用真实的香港街景去写推理故事,是陈浩基获得如此大的关注的原因之一。他在写书时,会对那些香港特色写出详细注释。在台湾出版后,香港出版社引进,再返回家乡。那个时候,编辑会去掉那些注释,不然香港的读者会觉得这个作者怎么那么啰嗦。

台湾的推理文学起步早,发展时间长,但到底什么是台湾本土推理一直是台湾文学圈的心病。陈国伟教授认为,当代大部分台湾推理小说,都是以外来推理小说为典范,这种状态已成为推理小说在台湾的主流发展趋势。陈浩基的港味推理似乎给台湾作者提供了某种参考。

然而,香港本土却无法为陈浩基这样的作者提供机会,从台湾红到海外,才能返回香港出书。陈浩基说:“没有在香港得到很大回响,我不觉得是一件很悲惨的事;假如作品是好的话,自然会有回响。”

“我常觉得,一个人能找到一份职业,可以很享受地去做,甚至觉得不需要放假,能在工作上得到乐趣,而这工作还能带来金钱,老实说,那真是无欲可求。不可以再贪心要求。”陈浩基是谁?是一个半路出家,靠写流行小说为生的全职作家。

本文首发于单向街书店,作者 夏雪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