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9tx22v工人 2019-09-04

在中华大地的广阔版图上,不乏地理位置特殊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

例如汉中。

在有史记载的四千多年中,汉中之地曾经属楚、秦、魏、蜀国等,顺应改朝换代,设过州、郡、道、路、区、县甚至建过国,几经繁华,历尽沧桑。

它自古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因土地权属而被多次争夺,驰骋搏杀,引发了一系列战争,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汉中独特的山川形胜

汉中,北面横亘有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高峻险拔的秦岭,南面是浑厚绵长的巴山(米仓山)。

秦岭西抵陇山,东连熊耳山、伏牛山;大巴山延绵于川、陕、鄂边境,与武当山、荆山、巫山等山相连。

因而汉中的地形特征是南北窄、东西长,如一条横贯东西的走廊。

汉中便如盆地,镶嵌在秦岭、巴山之间。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汉中的北面,通过秦岭与宝鸡市(古名陈仓)乃至关中平原相接;南面,经巴山与四川相接;西面,则与甘肃省接壤;东面,与安康接壤。

此可谓“秦巴咽喉,襟陇带蜀”。

发源于汉中境内的汉水(即汉江,古称沔水),横贯汉中盆地形成冲积平原。它流经安康,注入湖北,成为长江最大的支流。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从汉中的地缘而言,南北纵向,是川陕之间的枢纽门户;东西横向,有陆路和水路连通甘肃、湖北等。

其战略地位之重要性显而易见。

汉中不仅有天然的地理交通特殊位置,还拥有气候、物产优势。这是很多战略要地并不具备的。

汉中地处北方之南、南方之北,四季分明,稻麦两熟;

汉江、嘉陵江流经,构成丰富的水系;土地肥沃,美丽富饶,早有“西北小江南”、"鱼米之乡"之美誉。

“气候居南北之适中,物产兼东西之共有”。这是汉中成为农耕基地,养民、屯兵,支援军事的有利条件。

著名学者易中天说过:

“汉中自古就是风水宝地,天府之国最早说的就是汉中!”

汉中在历史上的战略地位及意义

汉中历史悠久,早在石器时代便有人类在此地生活。

据《禹贡》载,夏禹时分天下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秦岭以南的汉中属梁州之域。

夏代时,汉中境内有褒国。褒国后来向周幽王贡献了美女褒姒,衍生了“烽火戏诸侯”的史话。

其一,对于南北政权分合的意义

汉中是秦蜀之咽喉,是关中、巴蜀共享的天然门户和缓冲地带,因而也是南北政权的枢纽重要衔接地带。

汉中的得失,对南北分合的影响重大。得汉中,则南北一体;失汉中,则南北对峙。

通常是,当汉中为南方政权所控制时,双方往往以秦岭为界做为攻防天险;当汉中为北方政权所控制时,南方只能凭大巴山防御。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商代时,汉中属褒国(汉江以北)及古蜀国(汉江以南)。殷卜辞中有“伐缶(褒)与蜀”的记载。

汉中既是蜀国的北方军事重镇,也是殷商向西南扩张的前沿。两国的战争也多发生于此地。

东周前期,褒国亡于庸,汉中地归庸国。周匡王时,秦、楚、巴联合灭庸,于是汉中北部地区属秦国,南部归巴国(详见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随后,秦与巴蜀在汉中这个交界地带多次发生冲突和拉锯战。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自春秋战国时起,为了连通关中与巴蜀,人们分别在跨越秦岭、巴山的山谷中凿石架木,修筑谷道(栈道),成为南北通行的通道。

它们为战略天险,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代十分重视,前仆后继,频繁修缮。

至今,汉中犹存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故道(陈仓道)等以及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石门等,堪比鬼斧神工,成为中国的古栈道之乡。

秦末,群雄纷起。后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刘邦在汉中韬光养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击关中,攻灭项羽,最后统一天下。

从而也就有了“得汉中者得天下”之说。

东汉时,汉中郡治由西城迁至南郑(今汉中市下辖的南郑县)。

从而,汉中郡治迁入本地,终于名副其实。

东汉末年,张鲁据守汉中,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长达24年。

曹操为了获得战略优势,趁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之时,先下手为强,亲自率大军压境,征降了张鲁及汉中。

蜀人得知后,“蜀中一日数十警,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

车骑将军黄权曾对刘备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蜀郡太守杨洪曾对诸葛亮言:'汉中,蜀之咽喉,存亡之机,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均见《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后来刘备拼力占夺了汉中,以保益州,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皆屯汉中。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魏将曹真、曹爽等先后引兵来攻,均为蜀汉扼险所拒。

诸葛亮死后,姜维实行“敛兵聚谷”战略,然而刘禅等统治阶层未足够重视经营汉中,使得此战略构想破灭;加之姜维改变在汉中的防御策略,弃守秦岭的谷口。

于是,魏国乘虚而入,经汉中入蜀,攻灭蜀汉,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期间,汉中是魏蜀两国的主战场,也很典型地反映了汉中的战略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宇文泰乘梁之弊,遣达奚武入南郑,夺南朝汉中之地;后来趁萧纪内乱,遣尉迟迥入川,夺南朝益州之地。这一系列的布局,使西魏(北周)成为当时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

北宋时,宋江起义军被招安,其将领史斌率余部据守汉中,登基称帝。随后兵进关中,占据长安,名噪一时。

南宋时,金兵欲攻占汉中而南入巴蜀。陕西都统吴玠驻守汉中抵御,扼守达三十多年,使金人不得南下窥蜀。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也正因为汉中之地对南北分合的重要性,统治者获取汉中之后,也会强化巩固控制权。

三国时,曹操征降汉中张鲁后,精心布局,“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此时汉中郡仅领五县,后又析置房陵县,到建安二十四年仅领四县。

将汉中之地化整为散,分割而治,是预防其独家坐大、拥兵自重。

元朝时,做得更彻底。

至元二十三年,设兴元路总管府,汉中隶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简称“陕西省”)。

这为汉中隶属陕西之始。这个行政格局从此定型,沿袭近千年至今。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将汉中划归陕西,其中用意是以北方的陕西管辖汉中,以牵制南方的巴蜀之地。

因为,若将汉中划归巴蜀,那么巴蜀和汉中融为一体,自然天成,就可依靠秦岭、巴山两层屏障而拒北方政权。

事实上,汉中的自然景观、气候、饮食、语言更接近巴蜀,与同为陕西省、仅隔一座秦岭的关中地区迥异,如同两个世界。

但是,不以山川、人文自然为界而以行政意志进行区划,主要目的就是增加牵制、减少政治割据独立的可能性。

这种行政划分,强烈体现了国家战略经营思想。

其二,向东西延伸的战略意义

汉中西出到陇(今甘肃省),东联安康并由汉水连贯湖北,可联通长江流域。

显然,汉中之地的东西横贯比较顺畅、开阔,不象向南北要翻越秦巴高山。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向西,陇西地势高于关中、巴蜀,下攻这二地较易。于是有“得陇望蜀”之说。

公元前451年,楚国势力北扩,置汉中郡(郡治在今安康,汉中取“汉水中游之地”之意),汉中之地在其辖区。

从而,“汉中”之名,始见于史籍。

汉中位于汉水上游而非中游,但“地名漂移”之称从此延用至今。

后来,秦国灭蜀、苴、巴国,褒汉之地尽归秦。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史记·秦本纪》),重置汉中郡。

此举切断了楚军向西北方的进军路线,也是秦国向东南方两路夹攻楚国的战略规划。秦楚两国在汉中的争霸,随着秦强楚弱而告终。

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攻取汉中张鲁,率大军自陈仓出散关,由武都(属今甘肃省)入,攻破阳平关。张鲁自知大势已去而投降。

诸葛亮北伐,多出祁山(在今甘肃省礼县),也是出于这种路径考虑。他认为魏延出子午谷道的建议太冒险,不如出陇西'安从坦途,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资治通鉴》卷七十一魏纪三)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汉中市宁强县的青木川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贾云集的边贸重镇。前几年因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一代枭雄》热播而名声大振。

向东,汉中则兼有水路并进之利。

春秋战国时,楚国西守江关,以扼秦军自三峡东出之路。秦则击灭蜀国,攻取汉中六百里地,置汉中郡,使其成为威胁楚国的前进基地。

汉水自古是沟通陇西、陕南与华中地区的水路。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苏秦在策划“合纵”时,谈到秦国自汉中下汉水击楚国郢鄢之地的便利:

'汉中之甲,乘船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史纪》卷六十九苏秦列传)

南北朝时期,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刘宋政权,能与北魏远争千里之外的陇西,主要靠的便是汉水的这种水路连通作用。

汉水素有“千里汉水黄金道”之称,民国时期有“千帆秋水下襄樊”的航运盛况。

而且,自汉中东出后,进入了广阔地带,可北上三川河谷,可东出中原,可南下两湖等。

例如蒙古铁骑灭掉西夏后,兵锋直指金国。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六月,拖雷率骑兵入大散关,攻破汉中,然后浮汉水而下,取金州(今陕西安康)、房州(今湖北房县),从而绕开金兵把守的潼关天险,率主力北上,围攻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其三,对于全国的战略意义

从地缘战略意义上讲,汉中地理位置特殊,易守难攻,一时的得失,会对局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且当地农耕资源丰富,可以自给自足,提供大量的军需物资,利于固守。

建安二十二年,谋士法正向刘备进言攻取汉中:

“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汉纪)

他认为应以汉中做为进取中原的前沿根据地,利用汉中优良的农业、水源条件,养兵足食;根据天下大势便宜行事,采取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法正之谋,后称之为“汉中三策”。

刘备采纳,大举攻打汉中。曹操则亲自率军,自长安出斜谷道,増援镇守汉中。

经过几轮激烈交战,志在必得的刘备最后夺得汉中地,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北宋乾德年间,因三泉县(今汉中市宁强县)为入蜀要道,于是直隶朝廷。《续资治通鉴长编》载:乾德五年“庚寅,诏兴元府三泉县直隶京师。”

南宋时,金兵锋芒南下,于是选择宋高宗'巡幸'之所(即战时国都)成为重要议程。建康、武昌、巴蜀、关中等地被提出。

名臣张浚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提议汉中。他在上疏中说:

'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南宋在关中之军),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陕西四)

虽然张浚之议未被采纳,但他构筑了以川陕、荆襄为一体的防线,保得江淮安宁。

在革命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初期,汉中做为战略大后方基地,有力支援了全国。例如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迁入,建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等。

其四,地理区位形成的战略局限性

事物的利和弊是相对的、矛盾统一的。

汉中南北有秦岭、巴山这两个巨大屏障,成为扫视天下的障碍,视野和发展空间自然受限,难以达到大开大合、长驱直入之效应。

这也决定了汉中的回旋余地有限,容纳体量狭小。

三国时期,诸葛亮出师翻越巴山,将汉中做为北伐的基地。

由于北伐要连续跨越巴山、秦岭,艰险难行,常规车马不便同行,只能用畜力车、人力车、旱船、滑索、桥子、背架等做为交通运输工具。于是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输粮食。

然而,这种军事行动本质上是'千里负粮以邀一日之战'的不利形势。

用兵路途遥远、艰辛,军需物资成本高,经济消耗极大,从而影响了持续作战能力。这也成为蜀汉屡次北伐皆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巴咽喉,襟陇带蜀,浅析名城汉中的战略地位和历史意义

显然,汉中的天然格局有限,缺乏辐射四方的影响力,远比不上长安、洛阳、北京等古城的区位大格局优势。

纵观历史,可以说,汉中的战略位置固然重要,但只可做为偏安一隅的守护之所,是攻防要地,但不足以成为战略中心。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