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的高低贵贱如何评判?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9-04

李荣浩的歌我听得不多,只有《爸爸妈妈》这一首留下些印象,那种不经意间的淡淡的感恩之情倒是符合现在年轻人与父母间的关系,跟《父亲》《母亲》这样的歌比起来,谁贵谁贱、孰高孰低?还真是不太好下结论。李荣浩认为音乐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喜欢与不喜欢(参看本报前文)。

这其实有点像如何看待一个人。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们又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教育孩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既然大家都是平等的,又何来人上人?而且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卧薪尝胆就是为了要做人上人?地位不同、待遇不同、名誉不同早已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个事实不得不承认。
  

早在战国后期,就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区分,文官宋玉给楚王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歌者在京城唱歌,开始唱的是当时楚国最流行的两首歌《下里》和《巴人》,这时围观的人群中有好几千人跟着唱。接着他又唱起比较高深的《阳阿》《薤露》,跟着唱的只有几百人了;当他再唱起高雅的歌曲《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就只有几十人了;最后他唱起五音六律特别和谐的最高级的歌曲时,能跟着唱的就仅仅几个人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近千年前,音乐就有了高低之分。同样,诗经中的风、雅、颂既是音乐的分类,其实也是音乐的贵贱之分,宫廷音乐肯定比俚歌俗曲要“贵”。

时至今日,也许高低贵贱的分界线已经不那么明显,只要有创作能力,任何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心中的歌,而且大部分作者基本都会认为自己的作品一点不比那些大家的差。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浩瀚的音乐文化宝库里,各种体裁、题材的作品应有尽有。表达各种情感的歌曲中都有经典作品,与经典相比,我们还有那份自信吗?所谓高低贵贱的区别,还是要看参照物怎么定。如果因为这是一首网络歌曲,就断定其是低贱的,那纯属无稽之谈,完全没有必要为这种缺乏常识的判断而大动肝火。

古代判断一首歌是“阳春白雪”,是因为其曲高和寡。而现如今看一首歌好不好却是要看其流传程度——老百姓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有情怀?是不是正能量?因此一首歌的水平高低需要综合考量,很多流行一时的歌并不见得就是好歌,只有那些经过长时间考验,依旧被老百姓喜欢的歌才真的是好歌。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只有树立标杆,才能找到差距,因此对一首歌曲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就是与同类歌曲中的经典作比较,高低上下、立见分晓。

曾经,我们以为美声唱法要比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高贵,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这说明时代在进步,壁垒在不断被打破,文化的多样性越来越得到尊重。比如有青年观众在节目《开讲啦》中向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提问:“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认为主旋律歌曲不好听,父母辈的才喜欢听?”王黎光认为,这其实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旋律”被妖魔化了,二是在创作上应该更贴近生活。有些“主旋律”歌曲可能确有假、大、空之嫌,但年轻人不能标签化地去理解。这跟把网络歌曲统称口水歌是一样的,都是不求甚解。

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有“声无哀乐论”,说的是音乐本身没有快乐与悲伤,只是因为听者的不同心境赋予了音乐不同的情感,虽然片面但也有一定道理;而今李荣浩的“音乐无高低贵贱论”也许是说在音乐创作或者传播之初,不应该先入为主地将其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高低贵贱,还是要具体作品具体分析,至少每首作品的艺术水准是不可能一样的,否则审美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应当包容各种类型的歌曲,也承认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是对于那种以点带面、以偏概全,完全从个人喜好评判出的高低贵贱,我们应当大声说:“不”!

                                        
文 | 吴洪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