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和女娲,究竟是夫妻还是兄妹?

 渐华 2019-09-04


文/林意冬

1859年11月24日,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正式结束了长达数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所有自然界产物的存在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的时代。殊不知人类由始至终都属于偌大的大自然,自身只是其中渺小的一员。
 
当然,有很多持不同声音的观点出现,尤其是宗教。因为一旦相信进化论,心中信仰的神,遵守多年的教条,都被大大的颠覆,他们当然不敢也不愿相信,更甚于恶言辱骂,反抗到底。
 
在没有达尔文的时代,对于“我们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先民使用的唯一办法是创造神话。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女娲造人的大致情形,其中很多细节问题已无法追究,如为何要造人,又为何选用黄土造人等等一切已成未解之谜。
 

上述记载的下一句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这属于后期所加,最初的社会制度没有阶级之分,可以想像整段神话的记载大有可能是刻意而为之,为了区别皇族与平民的身份之分。
 
不过,这不是否认女娲造人的神话价值。许慎所著之《说文解字》对“娲”字的解释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化字作化育或化生解释。那么,女娲不仅创造人类,而且还创造了万物。女娲作为我们的母亲神,基本可以盖棺定论,争议不大。从另一角度看,原始社会形态确实存活过母氏制度,先民过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生活。
 
除了造人,女娲还做了另一件无人不晓的大事,补天。

关于补天,鲁迅在1922年12月发布文章《不周山》,后来改名为《补天》,里面详细叙述了女娲补天的前因后果,利用古代神话片段进行二次创作。那么,古籍上是如何记载呢?

引《列子·汤问》:“往古天曾破裂,女娲氏炼五色石修补。”好端端的天空为何破裂,是自然造成,还是人为使然,问题的答案在《淮南子·览冥训》可以找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远古之初,长年累月的暴雨和人心惶惶的雷电,很容易让原始初民想入非非,联想到居住在天上的神灵们在愤怒,因不知什么事情在惩罚他们。灰茫茫的天空像要坠下来,此时他们只好创造女娲补天的神话。

《说文》对淫水的解释为久雨为淫,积累多年的雨水造成大洪荒。所以女娲补天实则是治理大洪水,而用来补天的五彩石则是大禹的父亲鲧为了治水而偷来的息壤。息壤和五彩石都是治理洪水的法宝,禹鲧父子和女娲都是治理洪水的大英雄。

有些地方会把女娲当成晴天娃娃,当雨不霁时,便祭女娲,这是一种祈求拜祭的习俗。不过,女娲被当作神灵拜祭,大多时候是以婚姻神的身份。引《风俗通义》:“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这句话的意思是,女娲的婚姻之神是请求上面的领导所得来的。

若是真的,恐怕女娲也是接到上头任务,才下凡间造起人来。实际上,女娲是不是一个执行者,我们并不关心,只要这个神能为我们带来相应的报酬,那我们就应该拜祭,应该虔诚。

我们总以为古代对性方面监管得比较严厉,其实不然,在最早的诗集《诗经》可得出,那时人民对性问题相当开放。如《诗经》的首篇《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体现当时初民的爱情观念十分自由,不受拘束。每逢春天,大家都在田地播种干活,年轻男女相识相爱便在此时此地。


后来形成风俗习俗,男男女女在田野间相亲,待成亲之日,他们要到郊外庙堂拜祭婚姻之神,《路史·后纪二》:“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楳之神。”皋楳即郊楳。引《路史·余论二》:“皋楳古祀女娲。”可以说郊楳的诞生是初民的行为习惯所形成,先民的行为习惯创建和影响当地的风俗习惯。

当然,婚姻之神除了女娲,还有涂山氏,姜嫄等等,皆为女性,都是寓意母系社会的存在和逝去。

作为婚姻之神,自己不能没有婚姻,不然就不配这个职位。女娲当然也有自己的丈夫。引唐代卢仝《与马异结交书》:“女娲本是伏羲妇。”这是最早记录女娲和伏羲为夫妇关系的文献。

有人会质疑诗的可信性,认为内容是杜撰的,不属于原始神话,属于神话再创造的同人文。可是在东汉时期,现今山东嘉祥的武梁祠画像石中,有一男一女或叫作一雌一雄的生物,人首蛇身,双尾缠绕,男的手执曲尺,女的手拿圆规;或男的手捧太阳,太阳里面有一只金鸟,女的手捧月亮,月亮里面有一只蟾蜍,形状大多如此。


判断他们为女娲、伏羲的依据,主要以伏羲外貌为人首蛇身,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上古氏族祖先的出生经历,通常都是离奇古怪的,一般情况下,母亲都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怀孕,如华胥氏脚踩足迹而生伏羲,姜嫄脚踏足迹而生稷,简狄吞燕蛋而生契。

这便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遗迹证据,伏羲大概是由母氏制度步入父系制度的分水岭。后来,为了彰显本朝皇帝的特殊身份,也会为他书写特殊的出生经历,如刘邦的母亲在河边和蛟龙交合,其实是掩饰他母亲与别的男人野合的真相。

东汉王逸对《天问》注:“传言女娲人头蛇身。”西晋郭璞注《山海经·大荒西经》:“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神,一日中七十变。”由此,大概可得出武梁祠的人首蛇身画像为女娲与伏羲之画像。虽然武梁祠是汉代产物,但大概可以认定,女娲伏羲的人物形象古已有之,常见不鲜。

有人说,女娲与伏羲是兄妹关系,引唐末李冗撰《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上,而天下未有人民。”里面没有提及到伏羲,暂且不能确定伏羲和女娲的兄妹关系。在《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义》中提到了女娲为伏羲之妹,这才明确了伏羲与女娲的兄妹关系。


那么,他们究竟是夫妻关系还是兄妹关系?

现今西南地区的苗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流传着不少有关伏羲与女娲的神话,情节大同小异,在神话中伏羲女娲的关系既是夫妻亦是兄妹,想探讨成因,我们不妨先了解神话故事的内容。

相传天上的雷公同地上的男子同为兄弟,某天他们因财产问题而发生争执,雷公为了报仇,发起洪水淹没人间。男子有一对儿女,躲在葫芦里面得以幸存,待洪水褪去,他们发现所有人类都淹死了,为了延续人类文明,这对儿女结为夫妻,繁衍后代。儿子叫匏瓠,伏羲之音译,女儿叫㚿娲,女娲之音译。匏瓠和㚿娲都是葫芦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不同叫法,都被认定是伏羲女娲的音译,关于这个问题闻一多在《伏羲考》里已有详述,也有更详细的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神话的版本。

为了易于区分,暂且列出两个女娲,一是拥有补天和造人神迹的女娲,一是人类幸存者㚿娲。

女娲同㚿娲有几个相同点,第一,都遭遇过大洪水;第二,人类的母亲神,前者抟土作人,后者与匏瓠结为夫妻生育儿女;第三,同属雷族的后代。


女娲之兄伏羲,是华胥氏在雷泽踩下脚印生下来的,雷泽就是雷神的居住地,所以女娲伏羲均为雷神的后代,属于雷族中的一员。㚿娲和匏瓠之父,是雷神的兄弟,至于谁是弟弟谁是哥哥,无法探究也不用理会,总之㚿娲和匏瓠亦是雷神的亲戚,雷族的一员。

在此可以下定论,女娲与伏羲无疑既是兄妹亦是夫妻。可以体现在原始时代,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环境中,兄妹亦可以结为夫妻,那时人民还不知道近亲结姻的弊害,值得原谅,值得尊重。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如此绚丽多彩奇妙无比的神话故事。

女娲的神话基本就这样,而对于伏羲神话的记载,更多是关于他的发明史。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使用八卦阵,八卦概念的创造者正是伏羲。有人说,八卦为最早的带有哲理性文字,用阴(—)和阳(--)组合而成的八种符号,后世多用来占卜吉凶。古籍中记载伏羲创造八卦时的情景富有很重的神话意味,《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像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于是始作八卦。”如此复杂的东西,全由伏羲自己观天察地就创造出来,略带些微夸张。但若改为由全体人员共同创造,那又缺乏神话般的诗意。不管怎样,八卦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基,应该无人敢质疑。


引《易·系辞》:“包牺氏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包牺氏为伏羲的另一叫法,佃为打猎,渔为捕鱼。伏羲教导初民如何打猎捕鱼,解决生活问题,反映当时原始社会的渔猎时代。

在古代社会,音乐是先民最重要的文化,不论是日常消遣还是祭奠祈福,都需要在开场前响起雄雄壮志的音乐,所以乐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伏羲创造了琴和瑟两种乐器,还制作了乐曲《驾辩》。

伏羲的创造无疑带领了先民走进新阶段,尤其结网的发明,结束了采集狩猎的时代,进入渔猎的时代,使先民的日常食物更丰富更多样。而女娲的创造力更加不容小看,我们应该铭记,我们都是黄土人,虽是脚踩之物所造,但内心一直有不屈不饶的精神所在,是中国人那种坚韧无畏的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