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当中一写到秋天,打开诗篇就能感觉到一种浓浓的愁绪。悲哉秋之为气也,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诗歌当中就被浸透了悲秋的文学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因为秋天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对比夏天,秋天所看到的只有一片萧瑟。虽然寓意的丰收的季节,但对于这些古代士大夫来讲,他们完全感受不到丰收的快乐。他们看到的只是满目萧瑟,继而想到人生命运当中的秋天,所以那种止不住的悲情就在诗词中流露出来。 很多诗人的诗词一写到秋天就充满无限悲情,充满无限愁绪。但是到了一个宋代诗人的笔下,却还嫌秋天的韵味不够充足。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这首古诗就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秋夜》。题目当中就告诉我,这是一首写秋天夜晚的诗歌。秋天的夜晚对比其他季节的夜晚,更容易让诗人抒发情感。因为不管是秋天的月亮,还得秋风的凉爽,那都是最有诗意的细节。
这首古诗当中的诗人显然也已经感受到其中的美。“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夜深了,淡淡的月光洒满了中庭;露水下降,乾坤清澄,银河耿耿,所谓秋高气爽。白天就呈现出一种比较爽朗的感觉,空气也变得清新,而天空中的云朵更是云淡风轻。 到了晚上,因为有月亮的加持,这样的秋夜更为迷人。而且天气冷,甚至还出现了露水,整个乾坤澄清万里,更带给人一种空旷之美。而在这种空旷之美的背景下,诗人也能够看到星河灿烂壮观之景色。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这首古诗最值得品味的还在于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不太一样。按照一般人的写法,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则就是抒情了,抒发秋日的苦,抒发秋日的愁,抒发秋天的悲情。 但是诗人反其道而行之,总觉得眼前的这个景色不适合抒发秋天的悲情。虽然秋风起,树上的叶子正在凋落。反说请凌厉的秋风不要把树叶都吹尽,使得耳中缺少了沙沙的秋声。这样写表面上是说自己不会发愁,有意寻觅秋声,唯恐缺少了引起愁思的秋声。
这样的一种豁达,在古典诗词当中确实很少见。刘禹锡曾经写过一首“我言秋日胜春朝”,极言秋日之诗意。那首古诗当中的精彩,这个宋代的诗人也是有意为之,意图追上那首古诗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