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大成之作,《庄子》采用大量轶事与寓言故事,也不知是上古真有,还是时人自臆,倒是见得行文结构灵活,意境开阔。 而这20个成语正是《庄子》一书的精髓所在,窥一斑而知全豹。 《庄子·达生》- 不淫之度“淫”是过分的意思,安于自然,止于所应受之分,没有过度的要求。 “人生贵适宜。”懂得适度,见好就收。曾国藩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庄子·则阳》- 安危相易人生中的平安与艰难,顺境与逆境都是辩证的,常常互相转化,顺境中不懂得居安思危,顺境也会慢慢变成逆境。 有个词叫“绝处逢生”,绝境可以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 《庄子 养生主》- 安常处顺庄子眼里的养生就是人顺应天道自然,处于常态就可以了,不必刻意进补或者修炼。 明白的人懂得顺势而为。安于力所能及,身心顺遂,就能摆脱诸多烦恼和痛苦。 《庄子·知北游》- 白驹过隙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好像在缝隙中窥见飞跑而过的白马,转瞬即逝。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逝,忽若飞。人生如梦,瞬息到终点,回思过往,就像一场大梦。 《庄子·逍遥游》- 巢林一枝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一个人睡觉也只能睡一张床,吃也就一日三餐,仅此而已。 《庄子·列御寇》- 不系之舟庄子形象地把逍遥人生比喻为“泛若不系之舟”,但是人达不到一定境界,是不可以无约束的。济公和尚不守戒律,喝酒吃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庄子·秋水》- 大人无己“大人”已经超脱了常人物欲,和道家所说的“真人”相似。众生一体,体情亦是体己。人与天道融合,也就是海纳百川,德被四海,此时接纳芜杂世俗之事,自不会心存芥蒂。 《庄子·天道》- 得心应手技巧来源于心灵对道的体悟和把握,通常说“庖丁解牛”,达到一定阶段,庖丁已熟知牛之构造,俨然得道,一刀下去,只见牛身骨肉分离,一刀毙命,既不见牛有痛苦之色,也不见刀子碰到骨头的闷声。所有技术、艺术最终都要达到“得道”的境界才算手到擒来。 《庄子·在宥》- 从容无为天地看似“无为”,却化育万物。“无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干,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庄子·知北游》- 道在屎溺宇宙精神的本原无所不在,甚至存于最卑微的东西中。道无所不在,世间万物,无论贵贱,都自有其道,又融于大道。 《庄子·德充符》- 肝胆楚越庄子说,如果以“同”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整个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如果以“异”的眼光来看世界,那么肝和胆就像楚国和越国一样疏远。 世界到底如何,完全取决于观照之心。“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异是同,是殊途同归还是形同陌路,一目了然,何须多言。 《庄子·外物》- 得意忘言登舟舍筏,得鱼忘筌,一些东西,包括语言只是追求道的工具,一旦达到新的境界,原来的工具就应该舍弃。 《明朝那些事儿》里记载的名臣徐阶,就在力量薄弱时默许奸臣严嵩祸乱家国天下,直到时机恰当才以“流氓”的方法对付流氓,一举扳倒严嵩。时隔20多年,徐阶用自己的方式,报答了夏言的提拔之恩。而此时,他自己也60岁了。在这件事上,徐阶并不是光明磊落的,但却有政治家的智慧。也是在严嵩死后,他开始无束缚地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勤政爱民,革除政弊,息养生民。期间大笔一挥,废去皇帝信奉道教的开支。他的做法,得到朝中上下的拥护,人们称他为“名相”。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庄子·秋水》- 非愚则诬世界上正是因为有愚蠢,才给欺骗提供了市场。骗术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人性的优点,善良,怜悯,同情心等等;一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恐惧,欲望,贪婪等等。 《庄子·骈拇》- 断鹤续凫把鹤的腿截短,把野鸭的腿接长,都是破坏了它们的自然本性,对两者都是伤害,腿长的与腿短的都符合自然,都各有所用,人为的改变只能破坏事物原有的自然状态,带来危害。 《庄子·齐物论》- 对牛弹琴“路逢剑客需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有人炖了燕窝熊掌,送给大象进食,大象一鼻子将其摔出丈二之远。 世界上很多事,都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心向明月,明月照沟渠。药医不死病,佛度有缘人,千万莫对牛弹琴。 《庄子·列御寇》- 颔下之珠龙的颔下有珍珠,取来固然是无价之宝,但是龙的颔下也有危险。世间都是居高位往往高处不胜寒,获厚利常常有灾害伴随,贪慕利益必会亲身涉险! 《庄子·大宗师》- 畸人侔天“畸人”或许受俗人排斥,与世俗格格不入,却获得了生命性灵的自由与完整。“这些畸人虽然外表丑陋残缺,但是内在充实有光辉,具有完美的品格和极高的精神境界”。另一种形态下的生命。何许观照境界反高一层,正是丑者弃样貌成见。聋者耳清,瞎者目净,少受凡俗滋扰,也自得其所,反而更易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庄子·山木》- 交淡若水“君子之交淡如水”。愉快地相互欣赏,忙的时候相互忘记,平素各不相干,见面时高山流水,闻弦歌而知雅意,一声大笑,仿佛已相识多年。 《庄子·秋水》- 邯郸学步学习离不开模仿阶段,但最终要超越这个阶段。邯郸学步,不过是得其形而忘其义,真正的画家大师,画什么像什么,是知其神意也。 《庄子·秋水》- 井底之蛙人的见识受他生活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影响,这是人的局限性,反过来说,人注定是有局限性的,可以顺势就做一只“井底之蛙”。 不去理会纷纷扰扰、繁乱的世界,清静无为,即是不带目的(欲望)、成见、情绪去做事,这才是无为,是“无”加“为”,而非“无为”。需注意,前文提及“井底之蛙”,并非要求所有人都去效仿井底之蛙,能做大象的人,尽可去当自己快乐的大象吧!
|
|
来自: 昵称65885760 >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