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鏖战七月---暨北京化工大学设计系研究生实践班记录

 木结构资料库 2019-09-04

半个木匠按:此篇主要作为工作之记录,生命如流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人的生命中,有太多痕迹随着时间流逝,慢慢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于无形,故以工作日志记录下在这个时间段,我们大家生命的足迹。

夏至之末,小暑之初,在北京化工大学设计系张老师的多次沟通和用心安排下,学生们的这次榫卯结构实践课在盛夏开启。








以上图片是为这次开班准备的工具,木作是传统手工艺,实践过程中用到的很多工具,现在市场上已经买不到,即使有些能买到,也是非常难使用。比如钉勒子是传统划线工具,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因为这种传统工具既简单又实用,商家生产这种工具可能很难赚到钱。再一个就是,工业化机械生产使传统手工工具的利用率大大降低,所以历次开班这些手工工具我们都重新制作。

给学生们讲解材料、工艺等和设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到产品的功能性、造型、材料、工艺、机械加工、美术等各方面的知识,知识无穷无尽,各方面的知识都可能为设计所用。

作为研究生阶段,更应该多关注的是材料、不同材料的工艺特点、造型、以及所设计作品的功能性、机械加工等诸多方面和设计方案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这些因素当中,如何相互协调,扬长避短,为设计方案服务,在面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能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能让自己的设计方案得到一个最优解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种自我学习能力,对于设计师才是最重要的,它能让你自己成长!

由老木匠师傅讲解工具的基本使用技巧




给学生们演示榫卯的构造原理,通过榫卯构造,了解中国古代的家具制作为什么不用现代的钉子,反而能把家具制作得更加坚固耐用。

榫卯是木构件与木构件之间的一种(接合)结合方式,在中国已经传承几千年,不仅包括大木作古建、小木作装修,还有细木作家具等古代木结构的基本构造方式,了解榫卯结构的原理,对于设计家具等木结构作品有重要意义。
 




榫卯制作教学课上,与学生们交流互动,答疑解惑



老师傅给大家讲解传统手工刨子的历史、调试、使用技巧、日常的维护保养及修理。




辅导大家使用工具,作为研究生都是成年人了,基本大家都能在短时间之内迅速掌握工具的使用要领,稍加练习就能动手制作结构模型,在动手做榫卯结构模型的过程中再反复体会工具的使用技巧,总之,大家上手很快,工具的使用练习很顺利!



凿子的使用基本也是很快就能上手,教得其道,学得其法,大家很快掌握了工具的使用要领,马上就进入亲自动手制作榫卯模型阶段。




在榫卯制作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算、划线及设计构造方面的能力非常突出,毕竟是上到研究生了,动脑能力没的说。在以前开社会成人班时,经常会出现个别学员遇到复杂结构,计算划线时大脑对于立体结构反应不过来,不知如何划线。

这次研究生班里竟然没有一例这种情况,一教就都会划线,而且没有出错的,简直超出预期,说明这些年的学不是白上的,作为研究生阶段经常在电脑上做设计,空间计算能力都很强。


每天的任务量都很重,我们把课程的进度排的很紧,课程期间基本没有喘息的机会,一个结构接着一个结构地做,紧锣密鼓,每天下来大家都很辛苦。因为作为学生,都还没遇到过这样的劳动强度,腰酸胳膊疼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只要挺过前四天,身体就会适应了。

如果在这最初几天要求不严,出现懈怠,那么未来一周至十天之内,身心都难以适应,反而更难受,所以只能狠下心来,要求大家继续,这一点到最终课程结束也没有告诉大家。其实看到大家每天都那么辛苦,我内心也很想体谅大家,但时间紧任务重,要学有所获,只能严格要求,才能让大家不虚此行。




付出就有收获,看学生拿着亲手制作的榫卯开心的样子!






眼看着大家制作完成了一种又一种榫卯,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为学生们由衷的高兴,作为老师也甚感欣慰!


榫卯结构的制作告一段落,大家通过榫卯结构的制作,练习了手工工具的使用,了解了榫卯的构造原理。
下面进入设计并制作作品阶段,大家要运用所学的结构,自己设计作品,并亲手制作完成,这也是学生们此次学习实践的作业。


在设计并制作作品前,授课时再次向学生们重申材料、工艺与设计方案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材料指木材、石材、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

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学理论,或在电脑上去实现设计方案,接触实践的机会相对还是太少,对于设计方案的实现与不同材料及其对应的工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在这方面的认知度很低,这主要是缺乏实践经验造成的。

因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们所设计的方案,既要紧密结合木材的木性原理,又要结合榫卯的构造原理,避免出现构造和结构受力不合理和违背木性的现象,一旦出现这问题,设计方案难以实现。这些年接触了太多纸上谈兵的设计师,经验教训一箩筐,所以在大家动手设计前,再次重申以上问题,先打预防针!

对计划设计文创作品的学生,预先告知机械设备的功能和能实现的效果,还有刀具的尺寸型号;同时告诫学生们,所做设计要和机械加工接轨,切实让大家体验到:一件产品,从设计到材料再到机械加工的工艺流程。 



设计师的责任是在功能、造型形式美、结构、材料力学、加工工艺、环保、成本造价,以及设计理念等诸多问题中,尽可能找到一个最优的解决方案,并非是纸上谈兵式的画个图纸就是设计。


设计的核心因素其实是在客户那里,客户真正的实际需求、痛点、和不同时间、空间下的使用条件,才是设计应该提取的最原始因素。设计不是一个点、一个面,而是通过实际调研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整个动态过程。



建议学生们从设计到打样制作,事必亲躬,同时应树立这样一个观念:打样制作应该属于设计的一部分。
因为只有这样亲自动手制做,才能发现设计方案中,在形式、功能、结构、受力、表面处理、色彩等各方面,有哪些不足、不合理、甚至悖论,然后再去逐一改进完善。不亲自动手去做,很难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如果打样制作都寄希望于他人,首先是对自己的方案不负责,也是大多设计方案漏洞百出、甚至实现不了的症结所在。接触过很多年轻设计师,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下面是学生们在此次实践活动中,自主设计并亲自动手制作完成的作品






















本次研究生实践班 全体师生合影照


此次研究生实践班结束后的一些思考与想法:

当前很多设计师一味追求外在造型的形式美,不说是误入歧途至少也是很片面的剑走偏锋,就家具设计来说,应该涉及到以下诸多问题,并需要解决:

一、榫卯构造:
      作为木材质的家具来说,榫卯是其必要的结合方式,无论到何时,深入了解构造都是家具设计的基础问题。


 二、结构受力:
      框架型家具的搭建,构件的受力原理是一定要考虑的,家具虽然千百年的历史,但到目前尚未形成结构受力量化分析系统,这就更需要设计师在设计家具时,对榫卯构造和结构受力进行必要充分的考量。
      这两个问题看似基础,但往往成为设计师的软肋,因为结构和构件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木材的木性无法靠书本知识获得,必须要接触一线的生产实践才能真正感受到。
                    
三、造型美学:
      指用哪些元素和结构来表达设计理念,像明式家具上经常使用的圆腿、方腿、鼓腿、三弯腿、有束腰、无束腰、高束腰、直枨、罗锅枨、霸王枨,不同的元素和结构表达出的理念和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四、人体工学:
      古代虽然没有这个学术名词,但古代的匠师在设计、制作一件家具的过程中,也充分考虑了人体舒适度。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并不是把人体的舒适度放在第一位,而是把人定义在社会层面,把人的尊严放在第一位,更加注重仪式感,也就是说家具是礼仪制度下的家具。
       从这个层面再去看古代的家具,比如厅的家具是对众的,舒适度和尊严二者的抉择,一定是尊严放在第一位。先在满足礼---这种仪式感的需求下,才考虑人体的舒适度。中国几千年的礼仪文化,虽然历史上屡说礼崩乐坏,但礼仪观念早已浸入中国人的骨髓,重要场合,礼仪的仪式感依然是设计的渊薮。
       现在有些古典家具学者处处讲古典家具每处构件与人体舒适度的合理性,真是舍本逐末,一叶遮目而不见泰山,古典家具是礼仪制度下的产物,置几千年礼仪文明的强大社会背景于不顾,而单纯去谈舒适性,这种研究古典家具的视角未免太片面。
       人体工程学虽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在室内环境设计和家具设计中的应用已经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为设计提供量化的科学参数,很有参考价值。

                    
五、纹饰点睛:
      明式家具中,有些纹饰明显具有画龙点睛之作用,成为古典家具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有的家具甚至有文字题跋,类似于青铜器上的铭文,赋予了家具更多的文化内涵。

       现代的家具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作为商品的属性出现的,与古代的文人家具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缺少文化内涵。
       西方把中国的明式家具称之为雕塑,是已经上升到艺术品的层次,我们把它当做文博器物至少也属于工艺品范畴,与作为商品属性出现的家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作为制器出现的明式家具在其当时虽然是商品属性,但留存于今就已不再是,这是不同时空背景转换下的文化差异造成的,很微妙,从现在来说,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已成为古今家具的最大不同,这非常值得深思。 
                     
六、表面处理:
      古典家具的表面处理既有南漆北蜡,也有为防止木质缺陷的披麻刮灰,现代化学漆的环保的确是大问题,应该在借鉴古代工艺的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新材料进行尝试,从现有的化学漆上进行突破。人们会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因为它和自身的健康息息相关。

                     
七、设计方案与材质,工艺等之间的关系:
      设计方案的实现必然与材料发生关系,而不同的材料意味着不同的加工制作工艺,不同的材料要扬长避短,尽量发挥其工艺的优点,避免材料的缺陷。
       虽然个人一直主张突出设计和工艺,弱化材质在整个家具中所占的比重,但弱化材质并非对木材不加选择,哪怕用柴木,也要对其密度、韧性、花纹、色泽等捡择使用。设计中金属、陶瓷、石材、等多种材料的合理运用,也会使家具更具特色。

八、家具与家具的对话:
      多件家具在一个生活场景中同时陈设,必然会涉及到相互间的大小、高矮、配合、对比、错落、呼应等诸多问题,以含有的相同元素在不同造型中取得统一协调,以不同的造型在统一的风格中取得变化。
       以往的家具设计,成套全部统一在一个制式之下,虽然统一感的效果很好,但难免有呆板之感,应打破制式的小概念,加大变化、对比的量级,使之统一在风格大概念之下,这样通过形式美的丰富,来打破呆板之感。
       比如厅的陈设,以三为组,一边官帽,一边圈椅,官帽和圈椅各自统一在三个一组的制式之下,三个一组因含有相同元素取得了局部的统一,官帽和圈椅这两组造型又产生了对比变化,打破了整体的呆板,同时又都统一在了中式风格之下。此只为举例,以抛砖引玉,举一反三。

                     
九、家具与空间语境的对话:
      不要把眼光仅仅局限在设计的对象---家具上,我们设计的不仅仅是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沙发,一件具体的家具,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起居中的实际问题,是通过家具在建筑空间之中,营造出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
       这就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不同大小、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对家具的风格、体量的需求,以及在建筑空间内如何陈设,比如别墅和小居室的功能需求是不一样的。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生活理念、文化背景等很多内容,设计是为一线的实际需求解决问题,需要深入一线做大量的实际调研,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十、家具营造的氛围与人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家具作为生活起居之必须,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风格在一个空间里陈设,会给人造成不同的内心感受,这一点在现代设计中往往会被忽视。整个生活空间的营造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这个人应该是使用者客户,而不是设计师以个人的喜好越俎代庖,虽然设计师可以引导一种生活理念,但要紧密结合客观实际的需求及用户的志趣,避免设计成为海市蜃楼,不接地气。


      当潮水退去,随着人们理性的回归,设计的妄想性、盲目性便逐渐露出水面,与功能脱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所谓的存在即合理,这看似一条真理,却忽略了时间条件的存在,当不合时宜,曾经的合理也会变成不合理,喧嚣尘上终究会尘埃落定,终究还是要从根上着手,方为正道。

       以上是这次开班后,关于家具设计的随想,思绪都是片段性的,逐条回忆并记录,主要是思考的一个真实记录,写日志之际落成文字,供以后参考。完稿之时一并公开,不嫌文字冗长的朋友可以参考,有宝贵意见者,吾亦欣然接受。      张均成 2019.8.16

原创图文:半个木匠张均成,微信bgmjzjc   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