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2个深度思考 | 三款社交app围攻微信:你应该从中看两个方面,从而锤炼自己的分析能力

 不过如此024 2019-09-04

道长按:

面对一件复杂事物,你如何去锤炼自己的分析能力?

正好这周有个刷屏案例——「三款社交app围攻微信」,这事很多媒体都表达了观点,但很少有人做事件分析。

那么,什么是分析(Analysis)呢?

这篇文章,借助一张图,就可以让我们重新掌握,「遇事冷静分析」这项技能。


第42个深度思考 | 如何锤炼自己的分析能力?

文 | 程驿

知识地图范畴: 07产品连接-用户分析

事件

这周,今日头条的张一鸣,快播创始人王欣,锤子科技罗永浩(聊天宝)都发布了自己公司的社交产品。

分别是:「多闪」、「马桶MT」和「聊天宝」。

直接上图,大致介绍是这样。

“多闪”,抖音副产品,主打年轻人视频社交,Slogan:“这是年轻的时代”;

“聊天宝”,子弹短信升级版,主打聊天赚钱,Slogan:“我们想和这个世界聊聊”;

“马桶MT”,主打匿名聊天和朋友圈暗网文化,Slogan:“我们换个方式聊”。

就此事件,发现网络上主要是这几种声音:

· 3款社交App强势来袭!微信悬了

· 三款app完全就是找死,微信哪一次不是把对手灭得干干净净?

· 就算微信不死,也面临竞争,该升级功能了

基本是老三套:要么A(微信)死;要么B(3款App)死;要么AB厮杀,我得利(微信升级功能,用户得利)。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往往大家参与一个事件,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选择站队。

但其实应该有第四种声音,“为什么这一次,关注者有这么多?”

社交产品之间的竞争,早不是新鲜事,光2018年其实就出现了几十款社交软件,偏偏只有这次,大家会这么感兴趣呢?

其实,大家是关注另一件事: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人物战胜大怪兽”的梦想。每当有这种情节的故事出来后,我们都会迫不及待去看一看。

同时,这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困惑,比如:

· 现在公众号流量都被大V号流量占据了,我们还怎样做自媒体呢?

· 现在所有产品都被BAT做了,我们该做什么样的产品?

· 好的工作都被高学历富二代收走,我们该怎么逆袭?

其实,我们更关心,小人物到底有没有机会呢?那些小人物的逆袭是怎样做到的呢?他们有没有一些共性,可以值得我们借鉴呢?

用一张图,就可以解释这些答案。

不同产品的生态位

小人物总是期待用新的东西去挑战世界,但其实所有的生态区域早就存在了。

比如我们用一个平面,两个不同维度(x和y轴),就可以得到所有社交产品的生态区域。分别是四个:

一、释放型,自我化-偏舒适

二、交友型,自我化-偏焦虑

三、人脉型,角色化-偏焦虑

四、聊天型,角色化-偏舒适

其中,x和y轴,代表了社交中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自我化or角色化

自我化,简单来说是更偏人性释放,比如你和闺蜜聊天;角色化,是表现得一本正经,比如和长辈聊天。

偏舒适or偏焦虑

和熟悉的人说话,社交压力就低;和陌生人交际,社交压力就高。和别人发搞笑表情包,社交压力就低;和别人聊项目,压力就高。

通过x和y轴,我们分别得到四个区间:

一、释放型

偏自我,又在舒适区内,核心就是——释放人性。

“马桶MT”就在这个类型里,我们来看马桶MT的官方介绍(下图),它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

“朋友圈暗网”,这个概念够不够震撼!

为什么叫“暗网”?因为人性的东西,想想都可怕,多数是不能见人的:性、自恋、攻击性、贪婪、懒惰等。

所以释放型这个产品区间能做的事,就是吐槽不满(释放攻击性),买片卖片(性),狂晒图片(自恋)这些,可能还有更多不可想象之事。

这样的产品够诱惑吧,但却有很多问题:

1、我们真的需要专门用一个产品去释放自己吗?

其实,几乎95%以上的产品,本来就在这个区间。它们已经帮我们释放了很多人性压抑,比如看漫威电影和打王者农药,就释放了攻击性;朋友圈晒图,能帮我们释放自恋。

我们多数时候,还没有压抑到“专门需要一个产品来吐槽”,这样的程度。即便有,都是一个很小众的需求。

2、所有的人性释放,都需要关系连接

表达出去的东西,都需要别人建立认同。

比如你写一大堆话,结果没人理你,相信你是很难再在这个平台下坚持下去。

所以,匿名、吐槽类社交产品此前几乎阵亡是有原因的。

3、涉及法律法规的问题

在社交实名制即将推行时,匿名社交其实是有违趋势的。

但其实你会发现,所谓「释放型社交」产品,其生存逻辑应该是生产内容为主。比如抖音、豆瓣、简书都是这样。

一句话总结,所有匿名社交App此前阵亡是有原因的,转化成内容社区也许很好选择,但目前“马桶MT”似乎很难看出这个迹象。

二、探索型

偏自我但却需让自己处于一定焦虑区内,这个区域的核心是——保持探索。

陌陌,探探等软件就在这个区间内,当然很多以拓展兴趣爱好的App也属于这个区间。

经过反复把玩,按现在“多闪”的产品逻辑,应该也在其中。

来看看多闪产品经理,美女长腿妹纸徐璐主要发布了什么功能特点:

1、看别人视频,并搭讪聊天(类似探探)

2、发布的视频和照片,72小时消失(类似Snapchat阅后即焚,但Snap是1-10秒即焚,主要方便年轻人传不雅照)

3、陌生人有沟通限制

4、没有公开评论和点赞,多了很多私聊表情

徐璐一开场就说出多闪的产品理念——降低现代人的社交压力。但如果以搭讪陌生人为主的社交产品,其压力程度是很难降低的。

大家都玩过陌陌和探探,或者一些文艺小众的App,每个人都热爱探索,但持续度却很难保持。因为毕竟一个人的探索期是有限的,多数人还是想要回到舒适区内。

那为什么张一鸣要做这样一款App呢?

也许多闪是这三款App中野心最大的,因为现在抖音占据了年轻人市场很大份额。比如16岁的小孩也许还没有社交账号,但是他们很多人都玩抖音。

在年轻人的探索期内,帮他们做一款社交账号,也许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三、人脉型

偏角色而且让人处于焦虑区,这样的核心区间是——拓展人脉。

这样的产品让人这么不舒服,那谁会用呢?其实我们有很多时候都需要。

比如脉脉、linkedIn等,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角色(职位、名号、人设等道貌岸然东西)去结识更多人,同时获取更多人脉资源。

这个区间的核心就是获取人脉资源,今天探讨的三款app都不在其中。所以不做更多阐述。

一句话总结,这是很难获得及时满足,需要我们付出才能有收获的区间。

四、聊天型

用户核心使用目的——享受沟通。

微信当然就属于其中。为什么微信可以成为微信,因为这是国人的主要社交习惯——用一定的角色,去和熟悉人的沟通。

但是微信作为大怪兽,几乎把全世界能用手机的华人都覆盖了。

一款App当然很难同时满足众多圈层的需求,比如现在多数精英朋友圈人数都超过2000+,加上各种社群,微信已然成为了一种负担。

但这时候,如果改进微信的功能,是不是就能大杀四方呢?

罗永浩半年前的子弹短信(聊天宝的前身)就是这样,每一项功能都体现出了老罗的偏执,也让所有人期待。

但事实上,子弹短信很少人用。

原因是,「网络效应」已经形成:

我一个人用,没意义;全村所有人用起来,这个社交app才有意义。

你说我们一个小团体用不行吗?这也很难,因为每个团队成员,他的身后也有几百人的人脉网络,你得让这几百个人中的大多数用起来才行。然后几百个人中的每一个人,后面又是几百个人。。。

所以,几乎所有产品经理都对补贴赚金币的形式保持怀疑。

虽然老罗主打五县城市以下市场,但「网络效应」一旦形成,应该还是很难突破的。

那么这次老罗不惜牺牲人设为代价,而推出他曾经认为Low到爆的产品,究竟打着什么算盘呢?

其实是下图这个概念:

是不是很眼熟!

拼夕夕的成功,可能让老罗看清楚了国内真正的用户真相,微信是无法撼动的,用彻底的利诱,让聊天宝成为电商社交平台,也许是突破之路。

一句话总结,除非你真的想脱离大多数社交关系,不然一个现代人现在很难脱离微信掌控。

启示

小人物如何打败大怪物呢?

一个简单的矩阵分析法,一下就看清楚了这几款App的生态区间。

绝不可能模仿或正面进攻,而是需要准确找到自己的生态位置,在自己的区间内成长。

不管这三款社交App是否真的能够成功,至少别人是有自己明确战略的。

所以再次印证一个观点:产品经理对于自己产品的理解深度,肯定是大大超过了吃瓜群众。

我们最好不要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去评判世界,很多时候其实我们都一无所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