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伤肾 是药三分毒,而西药的肾毒性往往都会在说明书标注,但若本身肾脏功能不好的人,胡乱吃药,势必就会加重肾脏和肝脏排毒负担。而民间的偏方,在现代医学领域里,从未有充足的数据和医理能证明哪个偏方有益于肾脏健康。更何况,本身药物的“毒副作用尚未清楚”,那又怎么能够放心让它进入人体呢? 1、非甾体抗炎药【1】包括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种发热和各种疼痛症状的缓解。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降压作用,可以延缓和逆转心室重构,阻止心肌肥厚的进一步发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还能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主要有依那普利、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 3、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即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为一类高血压治疗药物。通过阻断AngⅡ效应降低血压。现已广泛用于临床。主要用于临床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肾疾病的治疗。 防治:药物性肾损伤 高达20%的急性肾衰竭由药物导致,以老年人更多见。虽然在停药后肾功能有可能得到恢复,但带来疾病痛苦和医疗开销。有效预防方法包括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肾功能等。 及时识别: 一般疗法:用药注意实事项 1、仔细阅读说明书,避免同事使用两种可能导致肾损伤的药物; 2、能口服时尽量避免静脉用药; 3、最低有效剂量和最短时程; 4、对CKD1~4期患者者减少剂量。 出现症状后及时就诊,去医院前做好以下准备: 1、列出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 2、总结既往病史; 3、回忆药物变化与症状出现的关系; 4、不要擅自停药。 专业诊治: 停药或减量: 大多数药物性肾损伤都是可逆的,这既有助于确诊,又是保护肾脏的第一步;所以一旦发现药物性肾损伤,首先应基于风险和获益来决定是否停药或者减量。 对症治疗为主: 维持足够的液体容量; 纠正电解质失衡; 严重者透析治疗。 糖尿病伤肾 糖尿病是一个常见导致肾损伤的病因【2】。 长期高血糖饮食血液中过量的糖导致糖的异常代谢(非酶糖基化反应),可使葡萄糖与血液或组织中的蛋白质、脂肪、及核酸……等进行结合,再经由一系列化学反应,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AGEs再与吞噬细胞及肾小球细胞上的AGE受体结合,诱发多种生长因子、血管收缩素及细胞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肾小球病变、蛋白尿、肾小管及肾间质组织纤维化,影响血液流出肾脏的血管,导致其狭窄和硬化,严重导致肾衰竭。 糖尿病肾病的防治: 1、控制血糖:需时时记录血糖值,包括餐前、餐后与糖化血红蛋白三种血糖报告,糖化血红蛋白应该控制在7.0%以下。 2、控制血压:血压标准最好控制在125/75mmHg以下,血压过高会对肾脏血管造成伤害。 3、饮食:如果已经有蛋白尿的情形,遵循医师、营养师建议采取低盐、低蛋白的饮食。因为此时摄取过多的蛋白质和盐分,只会增加肾脏负担,继续加重肾伤害,最后有可能无可避免走上洗肾一途。 当出现第三期微白蛋白尿,甚至到第四期蛋白尿,就需要服用如血管张力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收缩素阻断剂(ARB),控制血压与蛋白尿,末期肾衰竭患者则只能透过透析治疗(洗肾)或是肾脏移植。患有糖尿病的病患,平日应特别注意血糖的控制,体重过重者则需减重,饮食上也应多注意营养的均衡,生活作息正常,当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时,应尽早就医治疗。肾脏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应相信医师的诊断而不要乱服偏方,以免病情更加复杂。 医师的建议: 1、平时少吃止痛药、感冒糖浆等具有肾毒性的药物; 2、长期下肢、眼睑水肿或夜尿频繁、早上尿液有许多泡泡都要提高警觉; 3、严格控制血压、血糖; 4、50岁以上民众每年需接受一次血液、尿液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