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孩子们都喜欢在户外玩耍,可是与此同时,一些讨人厌的蚊虫也开始出来溜达了。 比如蚊子、蜱虫、蜜蜂、隐翅虫等等,简直是组团来的,很多孩子都惨遭叮咬,轻点的被蚊子咬,严重的则被蜜蜂蜇,又痒又疼,起大包不说,还容易被它们随身携带的各种病菌感染,想想就让人心疼。 家长焦虑的同时,又会听信一些偏方,给孩子病急乱投医,让孩子又陷入危险之地,但是有些父母还是非常明智的。 比如前一阵,一名医生在微博上发表了关于自己经历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网友的激烈反响,原来是一个小孩被蜜蜂蜇了,妈妈把她抱来医院,她虽然很着急,但她的表述很镇定:“我怕孩子出现过敏的情况就赶紧来医院了,我看过关于蜜蜂刺蜇伤后过敏死亡的文章,我怕孩子出现了过敏再来医院就来不及了,所以就带孩子来医院了。” “孩子多大了,哪里被蜜蜂蜇伤了?”医生问。 “3岁了,小腿被蜇伤了,蜇伤后孩子疼得一直哭,我把毒刺用公交卡刮了出来,然后用冰矿泉水给孩子冲,孩子的疼痛才减轻了点。” 孩子的妈妈边说边把手机上的照片递给医生,于是医生肯定了这位年轻妈妈的做法,并为孩子开了点外用的药,可是20分钟后,孩子出现了大片疹子,小便失禁,呼吸困难,在紧急的急救中,孩子妈妈几乎都要哭了。 医生又问她,“从您和护士发现孩子出现异样大概多久”,她回答:“也就5分钟,我抱着孩子坐在椅子上,我给她看动画片,孩子说有点困,我以为她是玩累了,然后我发现她的裤子湿了,这个时候护士正好来看孩子,就变成这样了。” 紧接着这位妈妈拿出了手机,找到了一篇收藏的蜜蜂蜇伤引发过敏的文章,这是这位医生写的,最后,孩子得救了,这都是妈妈的功劳。 医生说:“其实真正救了孩子的是您,是您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处理救了孩子,当孩子出现不舒服的时候,您第一时间选择来医院观察,就是这个做法救了孩子。” 而这妈妈则回答:“不,是您,是因为我看过您写的科普文章,如果没有您和那篇文章,在最关键的时刻是您救了孩子一命!”孩子妈妈颤抖着说,其实,都是彼此的功劳,不管离了谁,孩子都有生命危险,紧接着,孩子妈妈的做法就刷爆了朋友圈,被大家都称赞。
一、蚊子平时喜欢有积水、湿热的地方,喜欢吸食人体血液,人被咬的地方会起包、奇痒无比,还会感染它们身上携带的病毒、细菌。 错误做法:2岁以内的宝宝被蚊虫叮咬后,不要使用含有樟脑、薄荷的清凉油。 正确做法: 1.避免抓挠:避免抓挠被叮咬的包 2.清洗:用肥皂水清洗被咬的地方,中和酸性毒液。 3 及时止痒:给被叮咬的地方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 4 冷敷消肿:用凉毛巾帮宝宝冷敷肿疼的地方,大约5~10分钟左右。 5 涂抹药膏:如果不小心抓破了皮肤,可以涂抹像布地奈德、尤卓尔等激素软膏进行止痒,每天1~2次即可,之后再涂抹上抗生素软膏,比如百多邦、莫匹罗星等,每天2~3次,涂完可以用纱布覆盖。 二、蜱虫靠吸血为生,嘴巴长着倒刺,平日喜欢躲在人类的头皮、腋下、颈部、耳周、膝窝、大腿内侧等地方,被咬过的地方会红肿、发痒,还会携带各种危险的致病菌,散播脑炎、鼠疫等恶性疾病。 错误做法: 不能生拉硬拽,蜱虫嘴上的倒刺可能会留在皮肤内,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正确方法: 1 选择工具:尽量选弯头或尖头的镊子,不要用手直接去处理 2 垂直拔出:用镊子贴近皮肤根部,夹紧蜱虫的嘴部,垂直向上拔出,不要左右摇晃,更不要旋转扭动。 3 清洗伤口:拔出蜱虫后用肥皂水清洗伤口 4 进行消毒: 用碘伏或酒精进行消毒。 5 保留蜱虫:将拔出的保留在在玻璃瓶或塑料袋里,可以帮助医生找到病原体。 三、蜜蜂外形可爱,但屁股上的毒针严重的会威胁到人的生命。 正确方法: 1 取出蜂针:可以用针尖或镊子挑出毒针,也可以用拔罐器把毒液吸出来。 2 清洗消毒:用肥皂水、苏打水等清洗伤口,不要挤压伤口。 3 冷敷消肿:用凉毛巾或冰袋敷在伤口处减痛消肿 4 涂抹药膏:涂抹百多邦、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软膏。 四、隐翅虫长相丑陋,喜欢停靠在人身上,人被伤害后,皮肤上就会起条状水肿型的红斑,上面还有密集的水泡。 正确方法: 1 温柔驱逐:可以轻轻抖落或吹走,不要直接拍死。 2 冲洗皮肤: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皮肤。 五、这6种情况要去医院因为这些蚊虫都会携带病菌或毒素,所以这6种情况要去医院: 1.不会拔蜱虫。 2.拔出蜱虫后,虫子头部还留在皮肤内。 3.拍死隐翅虫后,皮肤上出现了条状水肿型红斑,红斑上起了密集水泡。 4.被叮咬后皮肤出现大面积的红肿,甚至破溃、化脓等情况。 5.被叮咬后,大宝宝表现为伤口剧烈疼痛,小宝宝则表现为哭闹不止。 6.被叮咬后,宝宝出现发烧、呕吐、行动异常,甚至意识不清的症状。 六、预防蚊虫叮咬的小知识1.父母尽量少带宝宝去容易滋生蚊虫的地方,比如小水潭、树林、草丛或灌木丛等。 2.父母尽量避免让宝宝长时间在草地上坐卧、玩耍。 3.出门玩耍时,父母尽量给宝宝穿浅色、带衣领、紧口的长袖衣裤。 4.宝宝裸露的皮肤可以涂抹一些驱蚊剂。 |
|
来自: 珍兮cdjcw6dxkb > 《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