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你来这里是为了遇见另一个自己 第160篇原创 ? 点击收听 ? 今天要介绍一本“不励志”的亲子书——《下乡养儿》。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本色出演,作者是一位母亲,无痕记录了小家庭为了帮助无法适应校园生活而辍学的女儿重返校园,到乡下静养发生的那些事。 书中文字朴实无华,只是流水账式记录,少有修饰的语汇,也没有情感的渲染,格外清冽淳朴。 看了前面的序——由三川玲书写的《还原真实生活的颗粒感》,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很脆弱的。” 正是这句话打动我,让我用清明节两天的空隙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至今,脑海中仍是挥之不去的乡间院舍,一个扎着马尾的小女孩喂着鸡鸭狗羊,惦着脚做饭,洗着衣服,还独守院子等待晚归的父母…… 我无法将这个能干勇敢的女孩同若干月前常被噩梦惊扰的怯懦女孩相提并论。是什么改变了她,帮助了她,成全了她?这是我们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据说,作者冯丽丽曾拿着这本书的手稿在寻求出版机会的时候四处碰壁,并经受了编辑大大们多方观点的博弈,最终“托关系”将稿子递给了《读库》的编辑老六,由此得以刊发。 可见,大家对这个三口之家放弃大都市生活,归隐乡间的方法并不完全认同,甚至有诸多非议。我倒建议大家不妨放下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只是作为旁观者,由一本书索引,走进这个三口之家,听他们叹息的声音,围观他们苦尽甘来。 ——每个人都有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他们为了孩子,赶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最终收获了自己期待的结果。没有这段经历,就没有后来的天天,没有这段经历,也不会有这本书的存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看过《下乡养儿》的读者会知道,这本书与市面上流行的励志亲子书籍截然不同。励志书强调的是成功,而这本书开篇就强调了“失败”。 女孩天天生活在一个温馨幸福的三口之家,父母有体面的工作,房子在北京不错的区域。一切看上去顺风顺水,天天却从幼儿园阶段开始,经历了人生的滑铁卢,因无法融入学校生活,更换了三四所幼儿园。 终于熬到上小学,状况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越发严重,接连噩梦让女孩许久无法正常入眠。上学两周后,妈妈不得不含泪将她领回家,从此辍学。 回家后,天天不敢出门,怕大家笑话自己不上学,所以“昼伏夜出”,但即便放学后出去,仍然没有小朋友可以玩,因为大家上了各种特长班,在家里练习特长。 “无聊”的天天只能缠着父母陪着她玩,从白天到夜晚,直至后来需要整宿玩游戏才能躲避噩梦的侵袭。但如此一来,父母只能辞职在家,而且疲惫不堪。 在一家人无计可施的时候,爸爸听从好友乔老师的建议,带天天去乡下暂住,换一个新的环境,环节天天的焦虑。 来到农村的天天依旧害怕、胆怯、做噩梦,好处是父母很快帮她找到了“有趣”的事情——收养了房东家的大黑狗,买了几只鸡鸭,还有了自己的菜地。 天天负责喂养所有的小动物,还要给帮忙做午饭的乔老师打下手做饭,一来二去自己也成了掌勺的大厨师。 忙碌的天天,还交到村里的新朋友,虽然磕磕绊绊总有纠纷,好在孩子们内心纯净,不计前嫌,日子久了,天天成为大家的玩伴。 看着孩子由胆怯到淡定,由哭泣到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父母感到欣慰。至少,孩子在乡间是快乐自如的,连噩梦也几乎没有了。 但事情怎会一帆风顺。刚习惯了乡下的生活,因为和租房家庭的一些理念上的不同,让天天一家受到了很多考验。天天一度大哭大闹,夫妻俩也开始怀疑是否到乡下居住是一个错误。 此时,乔老师再次成为大家的主心骨,指导他们如何面对棘手的状况,并严肃的指出了夫妻二人对待天天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夫妻二人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关爱,反而导致家庭和学校或者外面遇到的真实环境不一样。孩子需要学会适应真实的环境,有抗压、抗挫的能力,而这些不是父母教出来的,是需要孩子在泥泞的环境里自己总结经验得来的。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个如此平和的家庭,出现了天天这样的“特殊”孩子。父母最该做的,不是将孩子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而是懂得放手,让孩子去向更广阔的天空。 当然,可能大家会说,爱孩子也有错么?当然没错。但是,在某些相似的情境下,可能我们保护的并不是孩子,而是童年的自己。 爱没有错,请清晰的看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自己。反观自己的过度保护,实际上是阻碍了孩子能力的施展。真的爱孩子,就给他们平台去长大,去在失败和疼痛中认识自己的能力。 本书尾声,夫妻二人已经可以独立面对天天的问题,并积极的应对了。 这本书是未完的,或者说只是一个开始,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如果让我形容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想到了一个字“素”。是的,决然的“素”,只是记录,连情绪也很少提及。除了为人母的作者几次落泪,以及为了“争夺”一只黑狗的归属权和邻居发生的争执以外,整本书都是流水账似的日复一日地忠实记录。 作者不带感情色彩的文字如同摄影机摇摆转过的长镜头——只是从事情的开头至结尾平淡无奇地扫了过去,没有任何旁白,有的只是原生态的声响。 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有一种魅力——信息直达,且情真意切。你可以选择搬着马扎子坐在主人公身旁观看事态发展。也可以将自己作为其中一员,就这样亲力亲为的参与意见。 当文字恢复了最原始的记录功能,这份感动反而是长久于心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拿起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只要自己认为值得。 一对用尽自己全部力气爱孩子的夫妻,没能帮孩子度过入学的“槛”,反而“逃离”了城市,来到乡间。 当女儿停止哭泣,急性胃肠炎未愈,也拖着羸弱的身体给父母烧饭,端上一碗热气腾腾地西红柿鸡蛋面的时候,妈妈偷偷抹了眼泪。 当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在城市和乡间的路途上,女儿自己照顾自己,还能为父母铺床暖被窝的时候,妈妈再次悄然泪目。 是什么安抚了孩子焦虑的内心,又让她充满了勇气和力量?是父母不替代的责任给予。孩子啊,需要跌跟头、吃苦头、走弯路,这些道理需要他们自己去闯、去获得。 我知道,作者放弃本职工作,带着女儿在乡间一住就是四年的做法,大部分父母是接受不了的。 我也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留言抨击这种做法。 但我们在看待一件事的时候,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经验上发表意见。 女儿对学校的畏惧是一个复杂问题,无法用某一种观点全然解释。对这个小家庭而言,去乡间,或许是最佳选择。 正是这样温和性格的父母,才会培养出敏感、细腻的女儿,也正是女儿对学校的抗拒,促使了父母离开城市回归乡间,看日出日落,一家三口在寒冷中相拥而眠。 叔本华曾说过,人生参差百态乃幸福本源。 对他们而言,回归乡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状态是最踏实的。这与他们生长于土地有关。当人们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难题,“回家”通常是人们最后的选择。 他们选择了以孩子的身心为重,对未来并没有过多的焦虑。这恰好让我看到,当我们不为头脑意念掌控,也就是不过多为未来的事情忐忑不安,也许,我们能够做出当下最好的决定。 这个决定也许在很多人看到并不明智,但对这个三口之家来说却是最佳的选择。 书本最后介绍了天天后来的状态。在乡下居住四年之后,天天重返校园,一开始跟随课程很辛苦,但后面跟上了。不但跟上了,还被选为班长。十年后的今天,我并不知道十八岁的她的最新状况。 但我相信,在乡间养过鸡鸭羊狗、砌过狗窝、扎过大棚,和小伙伴打过架的天天一定不会错。 乡下四年已经让她脱胎换骨,成为有力量面对生活困难的大女孩。带着希望走在人生道路上的天天,会越来越顺利。 最近接受了一些新教育理念的熏陶,无不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把随大流疾步向前的节奏慢下来,用心带孩子领略四季变换,江山湖泊,以及一双手能创造的幸福生活。 我们都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最适合孩子的,偏偏我们不敢放慢脚步。似乎头脑中始终有个一声音在呼喊:落后就要挨打,还是拼命的学吧! 现实是,拼命灌输知识导致部分孩子厌学,繁重的学业让孩子们严重睡眠不足,儿时的谈笑风生换成了眉头紧锁,只能进不能退的育儿理念让孩子们无路可走…… 天天一家的故事只是个案,不具备普遍的意义。但我们或许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当孩子遇到了一些状况,我们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赶他们“快走”,而是理解他们的情绪,放慢脚步,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教会他们往前奔跑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走不动、累趴下的局面,教会他们如何面对很努力、但收效甚微的现实,教会他们即便拥挤的高考“独木桥”排不上、挤不过,也可以有其他路径绕过这段难捱的日子。 父母是孩子坚实的后盾。当孩子累了、倦了、走不动了,我们不妨先展开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们的怯懦和彷徨,等待他们汲取能量重新出发。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见证者和陪伴者,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也许你需要为孩子做一些“与众不同”地选择,不要在意大家的评价,最重要是自己的获得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在城市看到满天的星空了,天天一家第一天搬到乡下,就看到了满天的星斗,幸福地感叹,在乡下住真好啊! 我们的生活已经足够理智和励志,看看这本“与众不同”地流水账,你可以看到人生的另一个范本。这是别人的人生,作为旁观者,送上最美好的祝福,愿大家得偿所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