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雨落成诗,哪一首淋湿了你的心

 慧清书斋 2019-09-05

不要挪开你的视线

最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教育公号

诗词中的雨

滴滴答答落在心里

淅淅沥沥的雨水,是春天踪迹的确信使者。一场春雨一场暖,春是被雨渐渐温热的一个过程。早春的雨由此是赋予生机的精灵。春色真晚于春机——春燕在等待回家,春牛在等待耕地,一切都已迫不及待。待暮烟渐浓,夜幕重新降临,细雨依然笼罩时,那淅淅沥沥的声音,则是夜雨在剪春韭了。

而雨的轻柔灵动、情态万千,也成了诗人们抒发思绪的载体,所谓“楚雨含情皆有托”。

打开唐诗宋词元曲,到处听得到雨声。

绝句

宋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数千年诗歌史上,志南并不算很有名气,甚至连生平事迹都未曾留下,只知道他是南宋的僧人,但收录在《宋诗纪事》卷九三的这首《绝句》却非常有名,堪入宋诗十大佳作。

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粘在衣服上,却不曾把衣服完全湿透;杨柳不停地摆动,凉风徐徐地吹在脸上,却不曾觉得寒冷。这两句诗描写春天的可爱美景,杏花小雨,杨柳微风,景致异常柔美动人。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滞留蜀中时,写给远方妻子的。妻子来信问询归期,诗人写下此诗以答复。诗中深情写道:你问我何时能回去,我却说不好回家的日期。今夜,巴山秋雨甚急,池塘水涨。面对孤灯,我一次次的自问何时能回到你的身边,与你同坐西窗之下,共剪烛花,亲切絮语,向你讲述我曾于此巴山夜雨对你的无尽思念。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景物的美与不美,与人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同样是秋天,在不同人的眼里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有的人会想到春华秋实,果实累累;有的人会想到萧瑟、衰败和凄凉,秋风瑟瑟,秋雨绵绵;有的人则会想到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王维这首《山居秋暝》中的秋天是清新的。王维眼中的秋天没有衰败,没有萧条,没有感伤,有的却是清新的景物、可爱的人物、绝美的生活,那情景,让人神驰,让人向往。

透过这首小诗,我们也看到了王维恬淡、自然和高洁的心性。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写这首诗时,苏轼在西湖上饮酒,初晴后雨,看到了西湖的两种美。他诗兴大发,却又颇费踌躇:古今写西湖的诗篇成千上万,并且不乏佳作,如何能将西湖写的与众不同?如果比喻西湖,用什么最为合适呢?灵机一动间,他想到了西子。也许,是“西湖”和“西子”各有一个“西”字,让他有了这个伟大的灵感。但不管如何,这个比喻是神妙极了。

是的,晴时的西湖,水光潋滟,饱满湿润,的确给人一种“浓抹”的感觉;而雨时的西湖则山色空蒙,飘逸有神,不正恰似淡妆的西子吗?将山水比喻成人,苏轼也许不是头一个。但将西湖比作西子,苏轼是确实开了个好头,也让“西子湖”的美名天下传扬。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和很多送别诗不同。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虞美人·听雨

宋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小令“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

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