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都陵墓出土怪鼓,它竟生有一条人足,专家却说:它的来历不简单

 历史解密坊 2019-09-05

在封建社会时期,“陵墓”指的是帝王、诸侯的坟墓。在对陵墓进行保护性发掘的过程中,文物专家们经常会出土一些造型奇特的器物。2011年,文物专家在成都的一座陵墓,出土一件怪鼓,它竟有一条人足,难道这件鼓成精了吗?专家给出的答案却是:它确实没有成精,但它的来历不简单。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1年11月,成都市文物考古队准备去十陵镇青龙村进行文物勘探。经过实地考察后,文物专家们竟在村内发现一座大型砖室墓。根据考察得出的数据,专家怀疑墓内遭到破坏,得到上级的同意后,他们决定对该陵墓进行保护性发掘。

该墓葬总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教以及南北耳室构成。从规模和布局上看,墓主的身份比较尊贵。在主室与甬道的台阶处,专家发现一块墓志,根据上面的文字记载,这座墓的主人竟是后蜀宋王赵廷隐。赵廷隐是后蜀开国功臣,曾官至太尉。

清理文物的过程中,专家出土大量的瓷器和陶俑,而出土的陶俑不仅制作得非常精美,形态各异,有文官俑、武士俑、伎乐俑。但最让专家感到惊奇的器物却是一个怪鼓,它竟有一条陶制人足。简单地描述就是:一条陶制人足上有一个陶鼓,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在我国古代,“鼓”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雷鼓有八面,用来祀天;灵鼓有六面,用来祀地;路鼓有四面,用来祀鬼。而后蜀宋王赵廷隐墓中出土怪鼓的用途是什么呢?

经过不断地讨论后,部分专家认为怪鼓,有可能是建鼓。建鼓的鼓身有一根垂直贯穿的木棍,在使用时,会将其直接插入建鼓座上。从外形上看,这件怪鼓由三个部分组成,陶脚踩在一个陶座上,腿的顶部连着鼓。

专家们为弄清怪鼓的真正用途,他们开始翻阅相关历史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大周正乐》中,专家找到关于怪鼓的记载:“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柱鼓……后世复殷制建之,谓之建鼓,高六尺六寸。”

在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一个重要信息,赵廷隐墓出土的怪鼓名为“足鼓”,它竟是建鼓的“祖先”,也就是说,建鼓是从足鼓演变而来的。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觉得足鼓和建鼓相似。

华夏的鼓大约有5000千历史。远古时期,鼓是一种祭祀工具,在周代,鼓成为一种乐器,如“鼓琴瑟”,琴瑟开弹前,必须有鼓声作为指引。随着朝代的发展,鼓被广泛应用,我们不仅可以在宫廷宴会上看到它,它还会出现在战场上,为上阵杀敌的将士助威。

有学者认为,远古先人使用的鼓,是陶罐、陶盆等生活工具演化而成。在远古先人古墓中出土陶鼓,也证明专家的猜测,新石器时期,人们就已经制作出了陶鼓。

当鼓的应用范围变广后,因各种用途的需要,鼓的造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足鼓才会被制作出来。各位聪明的读者,你们认为“足鼓”真正的用途是什么,它会被应用到战场上、宫廷内、还是祭祀中呢?相信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专家们终究会解开这个谜题。

如果各位读者对“足鼓”感兴趣,可以去成都看一看,近距离感受它独有的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