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改邪归正——说“正”

 杏坛归客 2019-09-05
                    

朱英贵

“改邪归正”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指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它无意中向我们透漏了“正”字的构字理据,那就是走正路。应该说,“正”字下部的“止”表示行进的腿脚,上部的一横表示行进的目标,认准目标一往直前不走邪路,那就是“正”。本文就来谈谈这个“正”字。

一、“正”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正”字的构字理据和造字本义如何,目前学界看法不一,让我们先来看看许慎的说法:

《説文解字》卷二正部:“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

《说文》对“正”字的上述解释大致意思是:“正”,就是正确的意思(许慎所谓“是也”之“是”当为是非之“是”)。它的字形采用“止”作为核心表意构件,位于“止”上边的一条横线是指事符号,表示阻止错误使之正确。大凡与“正”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正”作为表意偏旁。

不错,如今“正”字的基本常用义确实是正确的意思,然而它的造字本义却未必就是正确的意思。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是依据小篆字形来解义的,他认为“正”是一个在“止”字上部添加指示性符号的指事字,而且说指示的意象是表示阻止错误使之正确,这样的解释是不符合“正”字的构字理据的。“正”字的构字理据应该依据甲骨文字形来解读,下图就是“正”字的各种甲骨文字形。

“正”字的甲骨文字形

从上图可以看出,“正”字的甲骨文字形由两部分构成:其下部是一个脚掌方向朝上的“止”字,其上部多数为一个环形或方形符号,也有少数形体的上部为一短横或一实心黑点。个别字形在下部“止”的两侧还有小点,可能是示意脚步匆匆在前行的样子。对于这个字形,学界的解读各抒己见,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可为一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同的认识。

王延林《常用古文字字典》认为“正”是一个“表示人要到住的地方去”的会意字,据有此种看法的人也不在少数,有人甚至认为“正”字上部的符号表示城邑,像人迈步走向城邑。表示走在通往城邑的正确方向和路径之上,城邑代表安定与文明,走向城邑表明走向光明与美好,故可以引申为正确。

闻一多在《璞堂杂识·正》一文中认为“正”是一个形声字,上部的符号是类似于钉头的古“丁”字,“以许书之例言之,正当云从止丁声。”(见《古典新义》第598页)持这一看法的也大有人在,认为“正”是一个以“止”为形旁、以“丁”为声旁的形声字。

对于上述两种有代表性的看法,拙论认为都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如果说“正”字上部的方形符号可以解读为城邑的轮廓的话,那么有些字形上部并非是方形符号又作何解释呢?如果说“正”字上部的圆形符号可以解读为钉头之形的话,那么有些字形上部并非是圆形符号又作何解释呢?

拙论觉得,将“正”的初文理解为形声字不是很合适,因为形声造字法并非是在造字之初所使用的方法,汉字的初文绝大多数都是象形、指事、会意之类的纯表意字,所以“正”字上部的符号也应该是一个表意符号。

拙论认为,将“正”的初文理解为过于具象的表意也不是很合适,比如走向城邑之说,愚以为,在造字之出的时代未必会有什么城邑,即便有,走向城邑也很难跟正确的意思联系起来。

有鉴于此,拙论认为“正”字上部的符号,方也好圆也好,不方不圆一条横线或一个实心点也好,无非是表示下部符号“止”(脚步)前行的一个目标,“正”很可能就是“征”的初文,目标既定,一往直前,不偏不斜,此之谓“正”。因此“正”字的构字理据为向某一既定方向或目标进发,它的造字本义当为方向正直不偏斜地前行,也就是“征”。

再来看看“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参见下图)

 “正”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正”字的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的上部构件都有方框轮廓与实心圆点两种形态,可见它只是表示一个行进的目标,而并非是什么城邑或钉头之形。小篆字形将其规范化与线条化,并将上部的行进目标统一简化为一条横线。篆文形体再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成了现代汉字的“正”字,如果不溯源甲骨文或金文形体的话,已经不易看出“正”字初文的构字理据了。

    二、“正”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正”字的构字理据为向某一既定方向或目标进发,它的造字本义当为“征”的初文,由于后来又为这一初文本义另造了后起字“征”字,因而“正”字也就舍弃了它的造字本义,而将方向正直不偏斜作为它的基本常用义。例如:“惟木从绳则正。”(《书·说命上》)孔传:“言木以绳直。”再如:“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又如:“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正”字的以方向正直不偏斜这一基本常用义为繁衍根基,不断地滋生出许许多多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下面对这40余种引申义分别加以例释。

其一,表示当中,不偏例如:“及至农祥晨正,土膏脉起,乘銮辂而驾苍龙,介驭问以剡耜。”(《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农祥,天驷,即房星也。晨时正中也。”张铣注:“房星正月中晨现南方,农之祥候也。是时土脉润起,可以耕也。”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正直,正派例如:“凡牧民者,欲民之正也。欲民之正,则微邪不可不禁也。”(《管子·权修》)再如:“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正。”(《后汉书·荀彧传》)又如:“洞古往而高观,固邪正之相寇。”(唐·韩愈《祭郴州李使君文》)

二是表示公正合理,不偏颇例如:“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汉·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再如:“法出而不正,是无法也。”(晋·袁准《刑法》)又如:“冥司道他持论甚正,放教还魂;仍追乌老置之地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

三是表示正确例如:“究观方士祠官之变,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汉书·郊祀志下》)

其二,表示标准,准则例如:“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也。”(《商君书·开塞》)再如:“孝文二年,又诏丞相、太尉、御史:‘法者,治之正,所以禁暴而卫善人也。’”(《汉书·刑法志》)又如:“人臣事君,当以王陵为正。”(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由此可产生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的引申义。例如:“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滕文公上》)再如:“刑罚少,则阴阳和,四时正,风雨时……民不夭厉,和之至也。”(《汉书·严安传》)又如:“男女相爱,本是人情之正,被情丝系缚,也是有的。”(《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二回)

其三,表示正面,主要指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与“反”相对;或者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副”相对。例如:“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再如:正面,正向,正位,正座,正当中……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正式的,主要的例如:“故天下失宜,国家不治,则大相之任也。上执正职。”(汉·贾谊《新书·辅佐》)再如:“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隋书·经籍志一》)

二是表示 正当的,正经的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再如:“他早忌了酒,也不再使性子,他的力量都发挥到正处。”(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三是表示端正的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再如:“同事们的笑声惊醒了他,他连忙坐正。”(巴金《寒夜》十二)又如:身正不怕影子斜。又如:正方形,正六角形。

其四,表示纯一不杂例如:“胥宫园中枣树十余茎,茎正赤,叶白如素。”(《汉书·广陵厉王刘胥传》)再如:“老狸正赤,略无衣毛。”(汉·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又如:“雪梨年产量是三百六十万斤,特点是:皮薄、水多、核小、滋味正。”(宋之的《草地颂歌》)

由此又可产生真诚引申义。例如:“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孟子·万章下》)再如:“然御史大夫张汤智足以拒谏,诈足以饰非,务巧佞之语,辩数之辞,非肯正为天下言。”(《史记·汲郑列传》)

其五,表示严肃,严正例如:“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孙子·九地》)

由此又可产生使庄重严肃的引申义。例如:“正尔容,听必恭。”(《礼记·曲礼上》)再如:“无戏谑,正容颜,教一回时问一番。”(《再生缘》第六二回)

其六,表示辨别是非,判定正误例如:“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再如:“民有事争讼,为正曲直,此大功也。”(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又如:“公在太史,维僚与属,正缪辨讹,公为耳目。”(宋·曾巩《祭宋龙图文》)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 纠正,修正。指将歪斜不正或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例如:“坐疲都忘起,冠侧懒复正。”(唐·韩愈《东都遇春》诗)再如:“周世宗用王朴,有钦天之历。当朴之成历也,王处讷谓之曰:‘此历可且行,久则差矣。’既而果然。宋兴,命处纳正之。”(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历》)

二是表示 匡正。特指在政治、道德、思想、言论、礼仪等方面,将违反原则、标准或规定的匡正过来。例如:“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王霸》)再如:“秦承其弊,不能正其制,以求其中,而遂废诸侯,改为郡县。”(汉·荀悦《汉纪·惠帝纪》)又如:“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又如:“又言:‘新学初建,科场适开,万方趋向于是乎卜。学者不粹然一出于孔氏,而以专门曲学乱之,可乎?’上曰:‘此所以正人心也。’”(宋·叶适《故枢密参政汪公墓志铭》)

其七,表示治理例如:“当位贞吉,以正邦也。”(《易·蹇》)再如:“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商君书·农战》)又如:“兼有三才,三才皆备,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流业》)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治罪例如:“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孔传:“不敢不正桀罪诛之。”再如:“酺部吏杨章穷究,正海罪,徙朔方。”(《后汉书·张酺传》)又如:“余尝闻繁昌有大姓杀人,州县不能正其罪。”(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二是表示止,制止例如:“见侮慢而不能正也。”(《诗·邶风·终风序》)郑玄注:“正,犹止也。”再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孙奭疏:“谓必有事于集义而不可止也。”

三是表示登位,就职例如:“惟王与下邳王恩义至亲,正此国嗣,非王而谁?”(《东观汉记·下邳惠王衍传》)再如:“伏见中郎将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后汉书·皇甫规传》)又如:“自践东朝,渊默恭慎……及正南面,勤劳庶政。”(宋·曾巩《移沧州过阙上殿札子》)

其八,表示决定,确定例如:“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诗·大雅·文王有声》)高亨注:“正,定也。”再如:“岁终,则令群吏正岁会;月终,则令正月要。”(《周礼·天官·宰夫》)郑玄注:“正犹定也。”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预定例如:“师出不正反,战不正胜也。”(《公羊传·僖公二十六年》)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公羊传》:“言师之出也,不能预定其反;其战也,不能预定其得胜。”

二是表示 敕令,命令例如:“纪太后欲其家重宠,令其长女纪翁主入王宫,正其后宫无令得近王,欲令爱纪氏女。”(《汉书·燕灵王刘建传》)再如:“敕者,正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诏策》)

其九,表示嫡,与“庶”相对例如:“诸侯与正而不与贤也。”(《谷梁传·隐公四年》)再如:“夫千乘之主,将废正而立不正,必杀正者。”(《公羊传·哀公六年》)此指嫡长子。又如“自今以后,皆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晋书·武帝纪》)又如:“只说大娘情愿做小,要取奴家作正。”(清·李渔《怜香伴·盟谑》)此指嫡妻。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君长例如:“清静为天下正。”(《老子》)再如:“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吕氏春秋·君守》)高诱注:“正,主。”

二是表示君临,统治例如:“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墨子·节用中》)再如:“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吕氏春秋·顺民》)陈奇猷校释引王念孙曰:“正天下,君天下也。”

三是泛指官长例如:“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书·多方》)孙星衍疏:“乃自为不法,谋取信于正长。”再如:“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国语·周语中》)韦昭注:“正,长也。”又如:“周初行《刑书要制》:群盗赃一匹,及正、长隐五丁若地顷以上,皆死。”(《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九年》)胡三省注:“隋因周制,制人五家为保,保有长;保五为闾,闾四为族,皆有正。”

四是表示古代官名例如:“三伯一长曰‘佐’,三佐一长曰‘右’,三右一长曰‘正’。”(《逸周书·武顺》)此例的“正”是指军事长官名。再如:“守者,秦制也。秦兼天下,置三川守……世祖都洛,改曰‘正’。”(汉·蔡邕《独断》)又如:“(江革)后为建康正,频迁秣陵、建康令,为政明肃,豪强惮之。”(《南史·江革传》)以上两例的“正”是指行政长官名。

五是用作正书、正楷的简称例如:“世传张长史学吴画不成而为草,颜鲁公学张草不成而为正,世岂知其然哉”(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三)

其十,用作副词主要有如下几种功用意义:

一是相当于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例如:“我思舜,正郁陶。”(《史记·五帝本纪》)再如:“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唐·韩愈《送李六协律归荆南》诗)又如:“见王夫人正和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第七回)

二是相当于正好,恰好例如:“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值其墓。”(《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再如:“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又如:“小人言不可信,类如此,亦在大贤斟酌而断之;流言止于智者,正谓此耳。”(唐·韩愈《京尹不台参答友人书》)

三是相当于偏偏。表示同所要求或所期望的相反。例如:“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后汉书·刘玄传》)

四是相当于仅,只例如:“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再如:“此正可统三千骑以还,堪代我主众者唯贺六浑耳。”(《北齐书·神武帝纪上》)又如:“弟曰:‘人有唾面者,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其自干耳。’”(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

五是相当于的确,实在。表示肯定的强调语气。例如:“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再如:“今矿税流毒遍满区宇,动以三殿两宫大工为辞,且云停止有日,正不知告竣何日也。”(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禨祥·宫殿被灾》)又如:“欧阳公云:‘物常聚于所好,而常得于有力之强,二者正是难兼。’”(清·黄宗羲《传是楼藏书记》)

其十一,用作连词相当于纵然,即使例如:“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汉书·循吏传·王霸》)再如:“今北方清静,振大兵来攻洛阳,正使公有连城之守,犹不足当,今保一城,欲何望乎?”(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一》)又如:“汝不知杨大洪先生乎?正复读书何益。”(清·黄宗羲《五军都督府都事佩于李君墓志铭》)

其十二,数学或物理中与“负”相对。数学中指大于零的,物理学中指失去电子的。例如:正数;正号;正电子;正电荷;正离子……

其十三,表示正月(读作zhēng)。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例如:“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书·舜典》)孔传:“月正,正月。”再如:“自汉草创德运,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以十月为正。”(《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又如:“因岁暮,就在家过了年,新正方起身上任。”(《平山冷燕》第九回)

由此又可用以代称历法例如:“周公作《七月》,备陈一岁之事,而正则迭用夏周何也?意其夏正建寅,顺四时之序,便于农事,乃以月言;周正建子,明一阳之生,以改正朔,乃以日言。”(宋·孙奕《履斋示儿编·经说·〈七月〉兼夏周正》)

其十四,指称箭靶的中心位置(读作zhēng。例如:“终日射侯,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郑玄笺:“正,所以射于侯中者。” 孔颖达疏:“正者,侯中所射之处。”再如:“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礼记·中庸》)郑玄注:“画布曰正,栖皮曰鹄。”又如:“正绘五采之云,壶宁百福之酒。”(北周·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

其十五,表示征伐,征役(读作zhēng例如:“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诗·商颂·玄鸟》)高亨注:“此‘正’应读为‘征’。”再如:“逮至昔三代圣王既没,天下失义,诸侯力正。”(《墨子·明鬼下第三十一》)又如:“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礼记·燕义》)陆德明释文:“正,音征。”孔颖达疏:“正,役也。”

根据上面对“正”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正”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正”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正”字的相关成语很多,其中“正”字的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正”字表示端正、不偏斜。例如:

寿终正寝——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你道朕不能善终,你自夸寿终正寝,非侮君而何!”

正冠李下——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源自《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正襟危坐——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语见《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其二,“正”字表示正直、正派。例如:

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语见《明史·王徽传》:“有方正不阿者,即以为不肖,而朝夕谗谤之,日加浸润,来免改疑。”

改邪归正——邪:不正当、不正派;归:回到。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源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将军弃邪归正,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刚正不阿——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源自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光明正大——原指明白不偏邪。现多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语见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七三:“圣人所说底话,光明正大,须是先理会光明正大底纲领条目。”

贤良方正——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武帝时推选的一种举荐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指德才兼备的好人品。源自《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

邪不压正——邪:邪气,指不正派的人或事。不正当的、不正派的压不倒正当的、正派的事物。源自唐·韦洵《刘宾客嘉话录》:“此邪法也,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心术不正——指人用心不忠厚,不正派。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九回:“宫日‘汝心术不正,我故弃汝!’”

直言正谏——指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语见《战国策·齐策四》:“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

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语见《旧唐书·崔胤传》:“胤所悦者阘茸下辈,所恶者正人君子。人人悚惧,朝不保夕。”

其三,“正”字表示合乎法度、规律和常情。例如:

拨乱反正——拨:治理;乱:指乱世;反:通“返”,回复。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源自《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

不正之风——不正当的社会风气。语见《抱朴子·辩问》:“移不正之风,易流遁之俗。”

矫枉过正——矫:扭转;枉:弯曲。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语见《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名正言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源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其四,“正”字表示正当、正经。例如:

堂堂正正——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正经的样子。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源自《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正颜厉色——颜面容。色:脸色。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源自《汉书·王莽传》:“盱衡厉色,振扬武怒。”《后汉书·翟醫传》:“目见正容,耳闻正言。”

守正不阿——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源自《汉书·刘向传》:“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

其五,“正”字表示匡正。例如:

必也正名——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语见《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正本清源——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源头上清理。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比喻从根本上加以整顿清理。源自《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正本澄源——犹“正本清源”。语见《旧唐书·高祖纪》:“欲使玉石区分,薰莸有辨,长存妙道,永固福田,正本澄源,宜从沙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