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四春排第三,金陵十二钗排第四,仅次于元春之后。原本是庶出的女子,却因为自己“拎得清”,又加上才华也是不差,众多女子之中,大概就宝黛二人比她才华优秀那么一点点。所以在贾府,即便是凤姐之类的人物,都挺佩服她、不敢轻视她。 【一】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虽是庶出,却长得容貌姣好,一出场便有一段描写:
这个时候的探春,才11、2岁,便如此阿娜,贾母也是喜欢,自小养在身边,亲自教导,自然是比长在姨娘身边要强出千百倍的。加上机灵如探春,为自己的出身烦恼时,也认清了自己的位置,便与嫡母王夫人多亲近,而远了生母赵姨娘,不同层次的两个人,对她的言传身教自然就有着天壤之别。她的弟弟贾环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印证。 探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修炼出一身的才情。 大观园里第一次组建诗社,是她发起的,还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海棠诗社。起诗社得有讲究,各自取名儿的时候(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笔名吧),她给林黛玉取了“潇湘妃子”,给自己取了个“蕉下客”,这都是因景而生,潇湘馆里长满了竹子,秋爽斋里种满了芭蕉。 海棠诗社里,探春第一个写出关于海棠的诗:
集美貌和才情于一身的探春,还有一个排大观园第一的特长,那就是书法。之前写迎春的时候说过,四春分别擅长琴棋书画,元春虽然没写她的丫环是谁,但由司棋、侍书、入画推断,元春在贾府时的贴身丫环大致是叫什么琴的,也因此看出,元春擅琴,迎春长棋,探春书法是强项,而惜春,绘画便当仁不让了。 如此才情的贾探春,自然是志存高远了,她担心家族的命运,也看到了衰败的趋势,甚至想过要力挽狂澜,救家族于水火,却无奈顽疾太久,她一人之力却也无法回天。 【二】生于末世运偏消贾府到宝玉探春这一代,已经是四代了,按照俗话说的“富不过三代”,到第四代基本上算是一个家族的末世了,而世袭的爵位,也是到了最后,不会再被恩泽,就像林黛玉家,祖上也是世袭的,到自己父亲这一代就只能靠科举出身了。 探春生于贾府的这个末世,心有余而力不足。凤姐生病不能理贾府后院事宜,于是探春辅助李纨短暂地执掌起了贾府内院的大小事宜,也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想把那些顽疾给割舍掉,换来新面貌。 缩减用度是一个方面,但直接就危害到了自己亲生母亲赵姨娘的利益,派亲舅舅家的礼比别的没正名的姨娘都还要少,惹得赵姨娘大闹跟前,让很多人看笑话,最后探春虽是压下来了,却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与无奈。 家族的命运她挽救不了,而自己庶出的身份更是改不掉,所以尽管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最终还是以失败结局,直到抄捡大观园时,她才发出痛心的呼声:
纵有千般才情,或有改变现状的志向,偏偏生不逢时,偏偏投错了地方,眼睁睁看着一步步没落,除了长叹,除了发几句牢骚,似乎已经别无他法。 【三】清明涕送江边望莫说是家族的命运改变不了,就连自己的命运,探春都无力去改变。 在87版的电视剧改动里,因为南安太妃认了探春为义女,便由探春承担起和亲的任务,远嫁南疆之地,抛却故都家园和亲人,泪洒江边。 清明节生,清明节离,清明节远嫁,清明节无奈。 作为贾府里最年长的贾母,原本是想护孙女们周全,想给孙女挑一个好的归宿,所以,南安太妃来府的时候,原以为是给自己的儿子物色王妃,贾母便想到了探春。 探春出身不好,是庶出,要当王妃还是有一定难度,在门第身份观念很强的那个时代,要用庶出的身份翻盘,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但是贾母不一样,她自己根正苗红,在太妃们面前是可以说上一两句话的,忠勇侯之嫡女,尊贵至极的身份。探春是她看着长大的,是放在自己身边成长的,为她谋一个好的婆家自然也是她心里实在的想法。 哪知道南安太妃却不是因儿女的王妃而来,却是因为南疆的战事而来,认义女,抬高探春身份,是为后面和亲之举埋下伏笔,是阴谋的一部分。 在江边送别时,探春的亲生母亲赵姨娘哭得悲愤,却又无可奈何,还被王熙凤责怪了一场,把她拉到了后排,因为这个时候,是万万不能让对方接亲的人知道,探春不是南安太妃的女儿,不是嫡出的身份。 【四】千里东风一梦遥“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远嫁南疆的探春,躲过了贾府最为不堪的那些遭遇,她最先预见的贾府将被抄家的未来,她没有看到,但却成了事实。 探春远嫁后,贾母去世了,贾府被抄了,宝玉离家出走了,贾兰高中了,王熙凤死了,昔日的风光已不再。在续写的版本里,探春回来探过一次亲,是随婆家回京时探的,感受到的却是一地的荒凉。 不得不再次回到南疆的探春,这一生,除了十几年的贾府小姐生活外,其余时间都只能在遥望家园里度过。
看似幸福,也是悲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