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十二支红楼曲,对贾惜春命运的描绘字数最多,感慨也最多,结局也是非常明显。看破红尘,窥尽人生繁华,最后寄托西方,乞求解脱,自然就是了却尘世,与佛为伴。 【一】绣户侯门女元春、迎春、探春三人,都是荣国府的小姐,而惜春,却是宁国府的小姐,住在荣国府内,虽有一句“贾母喜孙女,所以接在一起住”,但仍改不了她寄居在荣国府的事实。 宁国府与荣国府一脉相承,不分彼此,同是被封为了国公,惜春还是宁国府唯一继承人的后代,不像元春是荣国府二房嫡长女、迎春是长房庶女、探春是二房庶女,怎么看惜春的身份都比这三春还更有分量一些,偏偏却养在了荣国府。 侯门千金,一句“贾珍的胞妹”,把母亲的身份表明,惜春的母亲就是贾珍的母亲,但父亲是否是贾敬却不得而知,因为绕来绕去的介绍,不说贾敬的女儿,只说贾珍的胞妹,让人着实可疑。 惜春第一次出场,对她的描写很少,说是未长开,也就一笔带过。但作为侯门千金的她,其气质、素养自然与其它三春相差无几。 【二】三春景不长从小长在荣国府的贾惜春,还未出生元春就进宫了,经常一起玩耍的,大致就是迎春和探春。 首先是元春的际遇。惜春经历了元春回家省亲的全过程,听到元春的那些不经意的哭诉,小小心灵应该是受到了一些震撼,或许就在那时,她对宫里的生活有了心理阴影,也就没有了向往之情。后来元春去世,惜春已经懂事,更加清楚了这种政治婚姻的无奈与悲凉。 接着是迎春的遭遇。迎春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抵债嫁给了孙家,惜春已经不是小丫头片子了,她自然是明白这其中的悲伤与苦楚。原本是新婚燕尔的时间,却不料一年就赴了黄泉,让惜春对婚姻失去了憧憬和向往。 最后是探春的远嫁。探春在四春之中,才干仅次于元春,比迎春和惜春都要强出很多,却最终没强过命运对她的安排,远嫁他乡,终年难得回乡一次,远离亲人和故土,这何尝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更何况,探春的远嫁,也是政治婚姻,还是以李代桃的婚姻,是被权势所逼而致。 惜春从三个姐姐的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对家、对亲人、对人生、对婚姻都逐一的看破,加上从小向佛,便起了心思,为自己寻找一条另类的路。 【三】顿改昔年妆很奇怪的是,惜春是宁府的女儿,却不参加宁府的任何活动,比如:宁府的家宴、秦可卿的葬礼、贾敬去世……所有宁府重要的活动,都没有惜春的影子。有人说,或许是她年龄太小了,可是侯爵之家,起码的礼仪还是应该周到的,无关乎年龄大小。所有这些事情所能体现的,无非就是惜春看淡了这一切,从而体现了性子冷这一最大的特点。 那一次,大观园里,元春回家,惜春小小年纪,也一展才华,写了首《文章造化》:
后来跟随众姐妹一道住进了大观园,选在了“蓼风轩”。 元宵灯节之时,众姐妹写灯谜,惜春的灯谜谜底是“海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墨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一灯谜让贾政感觉不太好,似乎也预示着她有未来。 最能体现惜春心冷嘴冷的,是抄捡大观园那一段: 丫环入画,原本没有多大的错,无非就是从箱子里搜出了一些他哥哥的物品,虽违反了贾府不准私下传送物品这一规定,但是情却可原,惜春却毫不留情,主动冷然地要求撵了入画,后来自己的嫂子尤氏过来劝她,看她,她都一口回绝,还说了宁府的许多不是,说自己要与宁府断了关系,与自己无关等等,把个尤氏气得不知如何回她。 她不像元春和探春,有着家族的观念,也不像迎春,懦弱无能,也正是这样,她才有了看透世事的前因,导致后来出家的结局。 【四】青灯古佛旁在87版的电视剧里,有一幕很让人催泪:在一方小桥上,惜春一身尼姑装,遇上了刘姥姥,刘姥姥是左看右看,老眼不觉得昏花才明白:眼前的这位小尼姑就是贾府的四小姐,哆哆嗦嗦地想上前认一下,惜春一直的面冷心更冷,但家变之后,再遇熟人,竟然也是泪水充盈,无语凝噎。 在通行版本里,惜春在贾府落败后,荣宁两府分开,各归一所,惜春跟随着尤氏住在了宁府这边,但一直寻思着要出家,丫环劝不了,尤氏劝不了,王夫人更是无法,告诉贾政,贾政也是一片愁容,加上还处理痴宝玉的事情,更无暇顾及,只得把个贾蓉说了一顿,又让尤氏去劝,却不料惜春说出这一段话来:
这番话把尤氏等人说了个无言,最后经不起折腾,最终也只得由着她了。从此以后,便应了判词里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