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图腾起源中国的图腾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的成因大致相同,图腾无一例外都是因为当时社会受到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限制,将生活中带有不解的自然现象归为不可名状的神明。 图腾的本质来源大致有两种:其一是生存依赖;其二是部落凝聚凝聚。 由敬畏而产生的图腾信仰过去的年代,特别是原始氏族社会人类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落后,人类只能依靠最为原始的低下的方式来谋取生存。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可以讲跟现在我们见到的动物生存方式几乎差不多,踩踩野果、抓抓野兽勉强来冲击。山林湖海就成为人类生存的主要阵地。 以夏商朝代为例,了解国学的朋友都知道在《周易》之前,中国还有两部惊世典籍,只不过年代久远大多散轶。一部是夏朝的《连山易》,一部是商朝的《归藏易》。从这两部书中,我们就能看到夏商时代的图腾文化信仰。《连山易》顾名思义与山有关,也就是说夏朝的祖先是以山为生存资料,信仰山图腾。等到商朝建立,当时的人们写出《归藏易》。《归藏易》是森林的故事,传说商朝的祖先契是母亲捡到燕子的蛋吞下后而生出。鸟类是离不开森林的,由此商朝以树为图腾。《周易》诞生的周朝才开始以龙为图腾,龙是平原的产物,所以周易第一乾卦说“见龙在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开始以耕种为主。 图腾是部落归属的依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前文提到图腾是一个社会时期生产方式和经济状况的客观反映。特别是原始部落社会因文明的程度不同。才有不同的图腾诞生。每个时期不同的部落之间的图腾信仰是不同的,当时的人们将其解释为哪个神灵的子孙,实际上这是一种部落归属的划分依据。 历史典故武王伐纣说的是周朝反对商朝的无道统治。在周朝没有建立以前,商周作为两个部落是并存的,那么商周不同的图腾信仰是并立的。武王伐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同部落为了争取更多权益而发生的一场部落大纷争。所以,等到周朝建立后即可将代表自己部落文化的《周易》推出,让龙图腾的信仰全面推广开来。 图腾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必然需要经历的阶段,因为文明的发展水平不够,道德和法律还没有诞生完备,只能依靠这种由敬畏之心和归属之感来形成一个有效的社会运作秩序。 2评论
0赞 踩 在我们沧源,生活着佤族,一个小众民族。不过那首《阿佤人民唱新歌》倒是传唱大江南北,歌里唱到的就是佤族。 佤族自称阿佤,这里的山被称为阿佤山,这里的人被称为阿佤人。佤族是直过民族,就是解放前还是原始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后,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神奇的佤山,多情的阿佤。他们能歌善舞,既彪悍,又柔情。 佤族的图腾是“牛”,在佤族的史诗《司岗里》里就提到,是牛救了佤族人,所以把牛作为了佤族的图腾。 图腾就好比一面旗帜,飘扬在佤族人心中,是神圣的。佤族的寨子里都会悬挂牛头骨,在佤山雨季的浸泡下,多长满绿色的青苔,给人以幽深的感觉。 现代佤族的房子也加入牛头元素,有一个人叉叉顶,代表牛头,也象征荣耀。每年的重大节日,都有剽牛,十分的原始,也十分的震撼。牛作为图腾,直接绣在了佤族人的衣服上,红色的佤族服装,用金线勾勒出牛头的轮廓。 牛,佤族的图腾,融入到佤族人的生活方方面面。 附图: 1,佤族牛头骨 2,佤族祭祀 3,翁丁佤寨 4,佤族建筑 5,葫芦小镇 6,佤族甩发舞 7,佤族美女 8,佤族狂欢节(摸你黑) 9,佤族剽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