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晚,微博网友爆料称,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在大理考察无障碍路线时不幸殒命。该网友在微博上写到,“7月7日晚,他回酒店路上,因无障碍路口被私家车占用,他不得不另寻他路,但不幸开着轮椅车头掉进了停车场的坑里,当时停车场没有任何的警戒标识。直到他被保安发现,最终经抢救无效死亡。”(7月10日 北京头条客户端)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又倍感无力的悲剧事件。一个致力于无障碍出行的轮椅使用者,因无障碍通道被占用,在被迫转寻他路时,不幸掉进没有警戒标识的坑里殒命。事件看似并不复杂,但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问题,让人五味杂陈。在为文军的不幸感到惋惜之际,亦希望社会各界能够警醒,全力保障无障碍设施安全运行,莫再让悲剧重演了。 我们发现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极少有残障者会出现在公共场所,为什么呢?因为残疾人对无障碍设施的依赖性很大,而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令他们在城市街头活动四处受阻、寸步难行,甚至还可能遭遇诸多安全问题。 《无障碍设计规范》明确规定,“盲道铺设应连续,应避开树木(穴)、电线杆、拉线等障碍物,其他设施不得占用盲道。”可是,许多无障碍设施并没有达标,不是设计不合理,就是不实用。诸如坡度太陡的无障碍坡道、有树木“点缀”的盲道等,不仅无法为残障者提供方便,还容易造成安全事件。 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或是形同虚设,导致残障者无法正常出门,难以融入社会。相应的,无障碍设施使用率的下降,又会给大家产生错觉,认为无障碍设施用处不大,对其被非法占用等问题毫不在意,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给残障人士的日常出行雪上加霜。此次截瘫者之家创办人文军出事,就是因无障碍路口被私家车占用,他在找寻别路时意外坠坑造成的。这个逻辑不难理解,难的是如何改变现实困境,让各地城市的无障碍设施真正发挥作用,成为残障者的出行助手。 显然,在规划设置无障碍设施时,有关部门不能闭门造车,应遵循人性化原则,多征求残障人士的意见,合理铺设无障碍设施,做好安全警示标识。同时,管理部门要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对违规占用、破坏无障碍设施的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并及时清理障碍物、修复设施,以全力保障残障者在城市里“行走的安全”。(江德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