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次遇到大境门,是在大学时代。 八年之前,正值金秋九月,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期待。收拾着行囊,一路来到最终目的地——河北省张家口市。 这个被称为塞外明珠的城市,在我记忆中只存在于历史书中,具体在哪一章历史书中,当时的我根本就不记得了。 当年的十一黄金周,让我拥有了解这个城市的机会,而大境门就是我去的第一个地方。 初遇大境门,却只感受到衰败、残破,哦对了,还有一个疑惑(本篇不阐释疑惑,后续文章解释)。在之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因为接触到更多研究本地历史文化的学者,让我对大境门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境门段长城修建于明宪宗成化年间,但并不是始建,而是在前朝基础上修建而来。据史志记载在明代万历年间,为互市往来,特在长城北段增设一门,曰“小境门”或“西境门”。“高,人不能骑马;宽,只能二马并行”, 关外人畜均由小境门控制,入关后人、畜分道,门洞两侧长城与堡墙形成东西各百米长的夹道,以遏制大量军队入侵,设计匠心独具。至顺治元年,为进一步加强互市,才豁墙开门。据传,门上方“大境门”三字为六岁顺治帝御笔亲题。 至康熙年间,康熙第三次亲征噶尔丹就经大境门出征。剿灭噶尔丹后,康熙返回来到大境门,当时天色已黑、月朗星稀,守城将领坚持按法度办事,不予放行,康熙只好在城外露宿一夜。后人在康熙露宿的地方建了一座亭子,曰:卧龙亭。康熙待天亮入城后并未责罚守城将领,反而因忠诚给予赏赐,在当地留下一段佳话。 之后,和平来临,勤劳的人们互市更为频繁,张家口商铺林立,人们靠勤劳的双脚开辟一条贸易之路——张库大道(张家口至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张库大道在清末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向北最远到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年贸易额最大时达到1.5亿两白银,在国内经济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民国时期因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等原因,张库大道逐渐没落,大境门也因此衰落。 民国察哈尔最后一任都统高维岳,手书“大好河山”四个大字题于大境门之上,笔力雄浑,气壮山河。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趁机侵占察东四县(康保、宝昌、沽源和多伦)。爱国将领吉鸿昌率军从大境门出发北上,将察东四县全数收回。 七七事变之后,大境门落入日寇之手。 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军队同苏联红军在张北会师,之后中国共产党军队由大境门进入解放张家口,这是张家口第一次解放。此时延安边区为了迎接解放全中国的战斗任务,委派诗人艾青来到张家口,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人民的城》。各种红色事业有序开展,张家口在当时就有了“第二延安”的称谓。内战爆发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与敌周旋,共产党军队主动撤出张家口。 1948年12月,人民解放军在大境门外歼灭国民党守军,再次解放张家口,取得平津战役的西线胜利,这座城市再度回到人民手里。 建国后,大境门受到保护。1982年,大境门正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至今大境门已经历多次修缮,面貌为之一新。 在之后的团日活动里,我又再次来到大境门,这次和之前印象完全不同,一扫之前残破的印象。因为了解的更多,所以感受更多的是历史的厚重感与民族的自豪感。 毕业已四年有余,每每回味总是意犹未尽。或者还有更多人与我一般,正在倾听大境门这位历史见证者的声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