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元南戏

 江山携手 2019-09-05
宋元南戏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至十四世纪六十年代期间,在中国南方流行的舞台艺术,它在历史上和民间习俗上也通称为戏文。由于它使用中国南方流行的曲调演唱,因此也称之为南曲或南曲戏文;也有的以地方来命名的,如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经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它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对于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出现的时间当在北宋宣和(1125年)以后。它来源于南方的民间歌舞小戏。徐渭《南词叙录》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畸农、士女顺口可歌而已。”又说:“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不叶宫调,故士夫罕有留意者。”可见它最初是一种民间的地方小戏,采用的还是农村中人们熟悉的一些流行曲调。及至南戏流传渐广,影响日益增多以后,又有了“书会才人”从事编写剧本的创作活动,才开始引起社会的注意。
在南戏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汲取宋杂剧和其他民间技艺的成分来丰富自己的艺术。它的创作题材,受说唱艺术的影响是很大的。据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中所述及的29种南戏名目和《永乐大典》所收的33种宋元南戏名目,与宋杂剧、宋元话本、诸宫调名目,就其取材内容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南戏受说唱艺术的影响比受宋杂剧的影响还要大,表明说唱艺术等民间技艺在南戏发展中的重要性。到了十三世纪后期,随着元朝灭宋,南北分割局面的消除,南戏艺术传播到了北方的大都(今北京),北杂剧也流传到了南方。在这两种戏曲艺术南北交流之下,南戏得以吸收北杂剧的成就来丰富发展自己。元代南戏改编杂剧剧本,在接受其故事题材的同时,对于原来的艺术描写有所吸收,如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杂剧,曾对《拜月亭》南戏的艺术描写有过深刻的影响,即是明显的例证。另外,在剧本体制上,北杂剧以音乐结构为主体的曲牌联套方法,南戏也有所吸收和发展,使各行脚色在不同的套曲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加丰富了南戏的表现形式。在声腔上南戏还采用了北杂剧的若干曲调,出现了南北合套的形式,也使南戏的音乐和唱腔更加增强了表现能力。而在元统一之后所出现的若干杂剧作品,如《王月英元夜留鞋记》、《徐驸马乐昌分镜记》、《犯押狱盆吊小孙屠》等,则是杂剧吸收了南戏的题材的。
南戏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和民间的艺术渊源之外,还和当时南方的经济、文化等状况有着很大关系。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自从六朝以来,社会经济就逐渐发达,到了唐代的后期,有了更大的发展。北宋时代的社会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东南地区在经济上已经成了封建政权的支柱,被称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范祖禹传》)。十二世纪初叶,由于金兵不断侵掠,宋室南迁,北方人口曾大规模南移。据《宋史·地理志》及《宋会要辑稿》记载,仅在两浙地区,南渡后的人口即较南渡前增加三分之一。由于上述原因,在南方的市镇和乡村,民间歌舞和戏剧活动一时出现十分繁荣的局面。陆游在《春社》一诗中就反映了浙江越州山阴(今之绍兴)一带农村戏剧娱乐活动的盛况:“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南宋人陈淳在他的《上傅寺丞论淫戏书》中记载了福建漳州城乡演戏的情况是:“某窃以此邦陋俗,当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号乞冬。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曰戏头,逐家裒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民居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今秋自七、八月以来,乡下诸村,正当其时,此风正在滋炽。”(明·何乔远《闽书》一五三卷引)从以上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东南一带农村市镇的社火活动,不仅十分普遍,而且都是乡民集资举办,并有专业艺人参加的。此外,南方农村经济的繁荣及东南地区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为南戏进入城市并得到新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据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07卷记载,南宋初年号称繁华大邑的工商业城市,浙西有14个,浙东9个,江东8个,江西、福建各4个,湖南一个。这些著名城市,有的是唐及北宋以来的继续发展,有的则是南渡后才新兴起来的。从比例数上可看出,两浙城市的兴起最为突出。而当时的温州就是一个贸易中心。温州杂剧最初兴起于温州,是与这个贸易城市的经济繁荣分不开的。城市的经济繁荣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各种民间技艺的演出和交流更加频繁,也使职业的演出班社得以维持和加强,从而促成了一种新的艺术的兴起和发展。至于温州杂剧在浙江流行之后,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成熟的戏曲艺术,则又与南戏及元代最繁华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临安的游艺场所,远较北宋时汴梁为盛,据《武林旧事·瓦子勾栏》记载,城内外便有南瓦、中瓦、北瓦、蒲桥瓦等二十三处瓦子。每一处瓦子又有若干勾栏(固定的演出场所),象北瓦就有勾栏十三座。至于各处流动演出的“路歧”艺人就更多了。来到临安的温州杂剧艺人们为了博取观众互相争胜斗新,必然要提高它的艺术质量。到了南宋末叶,南戏遂在临安成熟并迅速发展盛行起来。南宋的临安还有从汴梁来的北方诸技艺在瓦舍中流传,当地艺人也纷纷学习。及至元代,由于南方繁荣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吸引,大量北人继续南下,许多北方杂剧的作家和演员也随之到了临安。有些杂剧作家如马致远、萧德祥等也曾编写了南戏剧本,能演南戏的杂剧演员也不少,如龙楼景、丹墀秀即“专工南戏”(《青楼集》)。这更有利于南戏吸收北杂剧的艺术成就,来丰富自身的舞台艺术。同时,随着临安瓦舍技艺的繁盛,在这里还出现了很多叫做“社会”的团体组织,据《武林旧事·社会》记载,有专演杂剧的“绯绿社”,有专演唱赚的“遏云社”,有专演影戏的“绘革社”等等。这种艺术团体对于各种技艺之间的观摩、交流、借鉴、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象“九山书会”等书会组织的出现,它的成员是一批下层文人和粗通文墨的艺人,专管给演出者编写剧本。南戏到了临安以后,出现了很多新剧目,其中大部分便是从书会里来的。这对于南戏的成熟和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宋元南戏的剧本及其存佚
宋元南戏有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前后经历了两个朝代的递变,社会局势的动乱,造成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南戏剧本从许多方面反映了这些矛盾,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当时各阶层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及其生活愿望。南戏剧本虽然流传的很少,但从其传目来看,本事大多可考,题材范围十分广泛,其中有取材历史故事的如《苏武》、《朱买臣》、《司马相如》;有取材现实生活的,如《祖杰戏文》;有出于唐宋传奇的,如《王仙客》、《李亚仙》、《磨勒盗红绢》;有来自民间故事的,如《孟姜女》、《祝英台》、《刘锡沉香太子》、《董秀才遇仙记》;有的题材与宋金杂剧相同的,如《裴少俊》、《刘盼盼》;有出于道经佛典的,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王母蟠桃会》、《西池王母瑶台会》、《鬼子揭钵》;还有与宋元话本同一题材的,如《柳耆卿诗酒玩江楼》、《陈巡检梅岭失妻》、《洪和尚错下书》;与金元杂剧同题材的,如《关大王单刀会》、《拜月亭》、《诈妮子调风月》、《杀狗劝夫》等。南戏取材既如此广泛,因此它的内容丰富多采。南戏中反映婚姻问题的特别多,约在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争取婚姻自由,一是婚变。很多南戏剧本,如《王月英》、《孟月梅》、《崔驾莺》、《张浩》、《杨曼卿》、《崔怀宝》、《裴少俊》、《磨勒盗红绡》、《韩寿》、《罗惜惜》等,都是冲破了“父母之命”的藩篱,自主地结合在一起。这些南戏剧本,对于当时向往婚姻自主的青年,是一种有力的鼓励。南宋时期在杭州演出《王焕》这个戏后,某仓官的诸妾们毅然离开仓官家庭逃走,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至于婚变的问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女子随时有被男子遗弃的可能。唐宋以来实行的科举取士制度,使一些出身寒门的书生发迹变泰,富则易交,贵则易妻,往往随便抛弃了贫贱时的妻子,这种婚变现象在当时是相当普遍的。在南戏剧本中,郊《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张琼莲》、《崔君瑞》等作品中,对发迹变泰后的负心男子,给予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
由于宋元南戏剧本的撰写,大多出自下层文人和艺人的手中,能够反映被压迫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如对于英雄、爱国者的歌颂,对于反抗者、弱者的同情,对于那些奸邪凶恶的反面人物,则加以批判,爱憎十分鲜明。除此之外,在一些剧本中,总是附带描写了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混乱的社会面貌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情景。有些剧本中,把战乱作为家庭离散和爱情波折的原因,如《乐昌分镜》、《孟月梅》、《王仙客》、《章台柳》、《柳颖》等,它的“破镜重圆”的结局,表达了人民要求安定团聚的生活愿望。当然,有些作品中也掺杂着一些维护封建秩序,宣扬封建道德的内容,其中也还有一些神仙道化戏,宣传宿命论思想内容的消极作品。
宋元南戏主要是民间的创作,刊刻付印的机会不多,遗留下来的剧本是很少的,目前只能从《永乐大典目录》卷37,三未韵“戏”字下,《南词叙录》中之“宋元旧篇”,《宦门子弟错立身》中〔仙吕排歌〕、〔哪吒令〕、〔排歌〕、〔鹊踏枝〕四支曲文中,沈璟《南九宫词谱》卷四正宫之〔刷子序〕二支(原注:集古传奇名)、〔黄钟赚〕二支(原注:集六十家戏文名)中,清人钮少雅《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所收录的注明“元传奇”的戏文名目中,《寒山堂新定九宫十三摄南曲谱》卷首的“谱选古今传奇散曲集总目”中,宝敦楼旧藏增补本《传奇汇考标目》所著录标明“元传奇”目录中,《李氏海澄楼藏书目》之“元传奇”书目中,以及宋周密《癸辛杂识》等书中可以见到。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辑录了238个宋元南戏剧目。
^^宋元南戏的艺术成就
南戏艺术从萌芽兴起到发展成熟的进程是漫长的。温州等地的民间歌舞小戏用村坊小曲进行演唱,戏剧结构比较简单,出场的角色也只有三四个人物。这种现象还残存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随着南戏活动地区的扩展,进入城市以后,各种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演手段的综合运用程度才逐渐成熟。它的戏剧结构也就更加严谨和完整。《琵琶记》以及《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五大传奇的出现,是南戏艺术成熟的显著标志。
宋元南戏的剧本形式,在结构布局和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都有它特定的规格。剧本开头有一段介绍创作意图和叙述剧情大概的开场戏,使观众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到戏里来。这种形式,就叫做“副末开场”或者称为“家门大意”,在明清传奇里,一直还是保存着。南戏进入正戏,是从第二场开始的。按照南戏剧本的规格,在前几场戏里,男女主角和主要配角,都要尽先上场和观众见面;在故事情节展开以后,便要照顾到角色行当的劳逸、大小场子和冷热场子的安排调剂。同时,围绕着生旦戏的进行,分别穿插净丑插科打诨的戏,使热闹轻松的喜剧场面和冷静严肃的正剧场面交替出现。在每一场戏里,运用歌唱、念白和科介等戏剧表现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这种艺术创造,反映在剧本文学上,就出现了曲、白、科介相间的文学形式。
南戏的音乐,最初取材于当地流行的民歌。《南词叙录》中说“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又说“其曲,则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这种“村坊小曲”与“里巷歌谣”就是当地人们通俗易懂的民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宋代极为流行的词体歌曲。据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的统计,南戏曲调来源于唐宋词的有190首,占总数543首的三分之一。这些词体歌曲在曲调形式与唱词格式上变化很多,曲调的风格和情趣也多种多样,适合南戏表现各种人物的感情。除此之外,还有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传统音乐成分。南戏音调与南方语言是相一致的,它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特色的南曲音乐为主,其旋律多用级进,节奏多舒缓宛转,以管笛伴唱,以板点拍。其后南北合套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把南曲与北曲两种风格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开创了戏曲中不同的声腔互相吸取融合的先例。
在南戏的演出中,运用唱、念、介等表现手段,充分发挥其不同的作用,有的善于抒情,有的富于戏剧性。它们之间彼此配合,互相补充,说明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表演艺术已经形成。南戏角色行当共有七种,即生、旦、净、丑、外、末、贴。净,丑是南戏中的一对喜剧角色,它们和生、旦等正剧角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按照人物类型的专业分工已逐渐细致,每行角色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也日趋明显起来,并形成了以生、旦为主的角色表演体制。
宋元南戏的演出形式和它的艺术成就,在此后的几个世纪中,影响是很大的,明清戏曲的舞台艺术便是沿着这种传统发展起来的,从而也就奠定了整个戏曲艺术的基本发展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