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醒:房颤患者没做到这几件事,下一步就是中风了

 智睿策划营销 2019-09-05

在中国,大概有800万到1000万的房颤患者。

房颤会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包括卒中、生活质量下降、心衰,甚至死亡率升高等。

它最大的危害就是会引起中风,而且与其它原因引发的中风相比,房颤患者往往更加可怕。引发的中风有“三高”的特点: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有数据表明:

在中国每年新发330万起卒中事件,约有20~30%由房颤引起。

有研究显示:

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到25%,一年内的死亡率上升至50%。

中风急性期的致残率达到73%。

中风后第一年即复发的比例达到6.9%。

所以,在被确诊为房颤后一定要有积极的预防中风的意识,尽量在中风发作前就将其扼杀的“摇篮”中。

房颤患者做到这些,是可以预防中风的。

首先建议房颤患者到正规医院先进行中风的风险测评,若属于高危,则进行下一步的药物预防。

其次,药物的预防主要是预防血栓的形成,因此需要服用抗凝药。但要记住的是: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不同,高血压一般都是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来预防抗血小板凝结,目的是了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房颤患者应该服用降低血液凝固的药物,传统的药物是华法林,近些年出现了新型的口服抗凝药。

是否需要抗凝跟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伴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讲,45岁或65岁以下的患者,如果没有高血压、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可以不需要抗凝治疗。而反过来讲,65岁以上的患者都可能需要抗凝治疗。而如果年龄到达80岁时,卒中发生的概率很高,则必须要抗凝治疗。

另外,是否需要服用抗凝药也跟房颤发作的病情有关。对于早期房颤,每年仅发作两次,则不需要抗凝;而如果房颤经常发作,或存在无症状的房颤,则需要抗凝治疗。

最后,药物的服用只是降低房颤引发中风的几率,能有效防治的还是手术治疗。房颤射频消融术对于房颤患者来说肯定不陌生了,作为目前发展成熟且能有效消除房颤的治疗方法之一,被越来越多患者所接受。是通过血管将电极导管送入到心脏内部进行电生理检查,诱发心律失常,从而找出病灶的确切位置,最后释放射频能量将病灶消除,达到治疗目的。

如果患者没有任何其它器质性心脏病,比如瓣膜病、心肌病等等,单纯只有房颤,手术做得比较彻底,大多数患者以后可能不会再得房颤。但房颤的发病机制不同于室上速这类心律失常,本质是心房肌肉纤维化,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心肌纤维化,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等,所以,并不能绝对地说今后一定不会复发。也就是说,这一次做导管消融术,把以前的房颤治好了,但是人的年龄越来越大,心脏逐渐老化,心房又会继续纤维化,长期下去可能产生新的房颤。

因此,对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患者,不能认为房颤再也不会发作,要以控制房颤复发、减少坏的结果为目的。一方面通过消融手术消灭现有的房颤,另一方面控制好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等),二者配合,才能有效地控制房颤的症状、减少房颤复发。

最后提醒:在临床上,许多房颤患者都是没有任何症状表现,往往是已经出现了中风或者心力衰竭后,来医院检查才发现“源头”在房颤上,当然也有些患者可出现心慌、头晕、气促、心跳快慢不受控制等,需要时刻警惕,及时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