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的说话方式对孩子很有魔力,很管用,但是很多家长却常常忽视

 穿过黑发你的手 2019-09-05

文/动历盒袁老师

欢迎加入我的家庭教育客厅圈子,一起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

我记得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看着一年级的孩子字写得歪歪扭扭,我当时就随口说了一句:“你的字写得这么丑,还需要再努力,快去练吧!”孩子面对练字帖,垂头丧气,总觉得自己写不好,开始抗拒,好不容易练一会,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顿觉不对,于是自信满满地对孩子说:“我觉得你的字快要突破了,现在正在关键点上,可要抓紧机会,赶紧去练噢。”孩子一反常态,兴冲冲去练了。

孩子表现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让我明白:我刚才说的的话开始有魔力了,让孩子充满了激情与信心。

坚持这个6分钟的训练,对孩子原来有这么多的好处,现在知道不迟

其实不是说话的问题,而是看事物角度的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效果。我一开始看到的是孩子不好的地方,不断地去强化它。后来却在不好的地方看到成功的契机,赋予了孩子正能量、信心和力量。

我不同态的说话方式度带来孩子不同的效果

后来的一件事情更印证了我的看法。

有一个咨询者是来自椒江的四年级男生,我每次与孩子作完互动后,总会留一点时间和孩子母亲交谈。但是这个孩子想留下来听我们谈话。当时,他妈妈没有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只是用非常坚定的语气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能做到的,会在外面乖乖地等妈妈,因为妈妈也做到了在外面乖乖地等你。你能轻轻地把门关上的。”虽然孩子一开始有些抵触,但是还是接受了妈妈的建议,走开了,并轻轻地关上了门。我觉得这个妈妈做得非常好,既尊重了孩子,又达到了目的。这就是亲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激励。

假若当妈妈用命令的口气去要求孩子的时候,孩子很可能不会配合,接着妈妈可能就会批评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听话,弄得双方都不会很愉快。

亲子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激励

很多家长可能习惯性将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不良行为上,试图去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一般会采用“反复提醒”,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无用的唠叨”,继而演变成“被厌恶的唠叨”;也可能会采用批评、压制、惩罚的措施。并不是说孩子不可批评与惩罚,奖罚分明对孩子才会有约束力。我们其实应多着眼于孩子的优点而不是缺点,将不良行为转向积极的那面,将错误看作孩子成长的契机,着眼去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赢了”孩子,而是“赢得”孩子,不要“告诉”,要以一种引导孩子参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向孩子“提问”,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

过于着眼于当前的问题,评判对与错,让孩子产生羞愧感、挫败感并不是目的,而在这个错误当中看到成长与学习的契机,让孩子在这次错误中去感悟,去寻求解决方法,并在以后的行为中得到改善,这才是真正的重点。

把孩子犯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

这个不同于严厉(过度控制):有规矩但没有自由、没有选择,“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也不同于骄纵(没有限制):有自由但没有规矩、无限制的选择,“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而是和善与坚定执行、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在这个宗旨下,着眼于带着爱去解决问题,相互尊重,在错误中找到成长的契机,共同成长。

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句话都能传递正面或者负面的能量,父母的内心世界会不自觉地从言行和处事模式中流露出来,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性格。所以,要改变孩子,父母就应当积极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将负能量转变成正能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