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然大悟王阳明,诗意人生唐伯虎|同时代两个70后的不同人生归宿

 内源于心 2019-09-05

以前对历史关注比较少的时候,很难将王阳明唐伯虎这两个人放在一起产生任何的联系。

阳明先生一代巨儒,创立“阳明心学”,对思想和哲学的发展影响至今,甚至邻国日本都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和修习都已经超越我们,陷入痴醉痴狂的程度。这样一位“先生”,在我以前的印象里,基本就定格在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形象,似乎他就不曾青春年少、阳光潇洒过。

王阳明

相对应的,对唐伯虎的形象概念,由于受周星驰电影和其他民间传说的影响至深,这位诗书画三绝,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始终定格为风流倜傥、走路带风的俊美青年,似乎他就不会老去,永远飞扬洒脱、青春美好。

影视剧中的唐伯虎形象

两个差异极大大形象,总是很难串联起来,直到后来关注历史才猛然发现,我对他们俩的印象谬以千里,这两位居然生活在同时代,同为十五世纪的70后,唐伯虎比王阳明还大两岁。而且两个人还同期参加过当时的“高考”。

对比这两位,不禁让我想起以前网上很火的一张图片,同年龄的郭德纲和林志颖。

但是这两位同样大才的牛人,在高考中却遭遇不同的境遇,也基本改变和决定了未来的人生走向。

王阳明高中而从政,虽日后官场坎坷,却也在历练中大悟“心学”之道,成为一代大师。

唐伯虎因作弊案牵连,名落孙山,政坛少了一个怀揣报复的青年,却把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推向了山野杂趣之间。

虽然两个人走到了人生的不同方向,但都可以算作#青史留名#。

青史留名的标准除了在某方面有大成就、大名气,也强调要有“好”名声。

对于阳明先生来说坚持一生教化子弟、无畏奸臣刘瑾、平国之战乱,声名清朗、世代敬仰。

阳明讲学

而唐伯虎虽无拘无束、诗情画意的生活,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却也深名大义、无畏权贵,在警觉地发现宁王有反意,将来必惑乱朝纲的时候,坚定而睿智的离开,专注于自己的艺术生涯。

唐伯虎名作《吹箫仕女图》

人生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我们无比的敬重和战战兢兢,可有时候回头一看,命运就是这么神奇,好像常常就是那么云淡风轻的就把我们吹向了不同的方向。

下面也简单回顾一下两位大牛的成功之路,以示敬仰。

家境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王明阳可谓出身不凡。王阳明的父亲叫王华,曾高中状元,王阳明自小虽聪明伶俐,生于状元、官宦人家,也多受恩宠和期待,却在5岁之前都未曾开口讲话。家里人都曾经担心是有病症,可注定不凡的阳明先生,5年不声,一朝发声便是连贯不绝的经典语籍。可见儿时的守仁小朋友是何等智慧,只是在日常听大人谈话之间,就已经熟背典籍语录了。

王守仁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伯虎的家庭环境没有王守仁显赫,父亲只是一个小商人,算是小康生活,但儿时的聪颖已有所展现。比较凄惨的是,24岁时父亲去世,而母亲、妻子、儿子、妹妹亦在这一两年内相继离世,家境逐渐衰落。这时候的唐伯虎还没有我们印象中的诗意和倜傥,只是一个心情沮丧的年轻人,好在好友祝枝山热心照顾、耐心规劝,下定决心潜心读书准备科考成名。

唐寅

命运

机会是留给有才华和有准备的人的,王阳明和唐伯虎无异都是这样的有志青年。可机会就是概率,命运不会让所有有才华的人100%都拥有一样的机会和美好。

弘治十二年(1499年),二十七岁的王阳明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同期参考的唐伯虎二十九岁,本以为自己的考卷无可挑剔,却因牵连徐经科场案下狱,后被罢黜为吏。

这一年命运把两个不满三十岁的青年人,吹向了不同的方向。

王阳明受家庭和教育的影响,以从政报过为己任,有了入朝为官的机会自是百倍珍惜。阳明先生入朝后坚持做学问,也坚持自我的原则,后因得罪了太监刘瑾被流放,还差点丢了性命,但为官的险恶却也没有动摇其从政报国的意志,反而是让他收获了一颗更为坚韧的心,也正是这样的心态和波折艰难的历练,为阳明先生大悟心学之道奠定了基础。

唐伯虎则不堪考试被连累入狱,才华报复一夜间付之东流之痛,内心深处艺术家的放浪潇洒之自由才情呼之欲出,无意留恋官场的唐伯虎倒是找到了另外一条无拘无束、超越自我的快乐,纵情山水间,吟诗作画,有钱喝酒尽兴,无钱卖画为生,倒也过得随性快活,乐得逍遥。

命运为王阳明打开悟道之门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同样才华横溢的唐伯虎,也不经意之间,也为唐伯虎打开了一扇艺术之窗。

成就

王阳明在职场上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可谓文官带兵的典范,功业可赞。但其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思想、哲学方面的造诣-阳明心学,世人“孔孟朱王”的并称,也可看做是对阳明心学极高的认可了。

终其一生,无论是阳明格竹、龙场悟道的经历,还是“知行合一、事上炼”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无论是“致良知”的人生信条,还是最终“四句教”的思想总结大成,都让后世每每读到、学到、参到阳明心学时无不为之感动和震撼,一位五百年前的圣人,将自己的一生参悟,浓缩于四句话之中,竟阐述了如此丰富内涵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四句教

唐伯虎虽是生活随性,行为有时也不按常理,但却正是在跳出世俗,逃离官场之后,心无约束的唐伯虎才真正开启了自然随心找寻艺术的人生。诗、书、画,任何一个方面的成就就足以让人超脱于世,而风流才子唐伯虎自是更为极致的“诗书画”三绝,无一不精,无一不牛。

唐伯虎的画,清雅而超然,与明朝“沈周,文征明,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于书法,他初学唐欧阳询,后专学赵孟頫行书,得其宽博绮丽之态势,而又善于融入自身情感,诗意放达,俊秀端美,流转自如,潇洒之态跃然纸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至于作诗,唐伯虎更是信手拈来,一首《桃花庵》不知看醉多少人心。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后话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唐伯虎,同人不同命,看似不同的选择,也更是命运不同的归化和疏导,幸运的是,他们都能遵从内心,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两个伟大的70后,成就了各自在思想界和艺术节不同的大成就。

很多事情没有假如,比如:当时如果唐伯虎也会试高中,二人同朝为官?王阳明没有流放失意,也没有去阳明洞闭关修炼?如果唐伯虎没有看透宁王之贼心,王阳明剿灭宁王时二人再有个对手戏?

一切没有如果,历史就是这样留给我们很多不可回溯却又曲径通幽的故事,让我们爱不释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