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锥编-毛诗正义》札记之五十八 钱钟书论“师尚父” 文/周敏 《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五十八则《大明》,副标题为《师尚父》。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是《诗经-大明》中的一句诗,大意是:三军统帅师尚父,指挥部队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师尚父”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用直钩垂钓于渭水之上愿者上钩的姜太公。 姜太公,周朝东海人,名尚,字子牙。年老隐居于渭水之上,被文王寻访到后载而同归,封为太师,先后辅佐文王、武王灭纣。师,太师的简称,三公之首;尚,姜子牙之名;父,因姜子牙年高望重,被朝廷上下尊称为尚父。后来,人们将姜子牙尊称为“师尚父”,实际上,是“师”、“尚”、“父”三义之合成。 《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 《正义》:“刘向《别录》云‘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亦男子之美号。” ——《传》解“师尚父”为可师、可尚、可父,《正义》据刘向《别录》解“师尚父”为师之,尚之,父之,均言“师尚父”可一分为三。实际上,“师尚父”本来就是官职、人名、尊称三义合一的。 钱钟书引《北齐书·徐之才传》、《献帝纪》为佐证: 《徐之才传》:“郑道之常戏之才为‘师公’,之才曰:‘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 ——郑道之常戏称徐之才为“师公”,徐之才回答他,我既然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父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称我“师公”,“师尚父”三义,我立马占了两义。 徐之才博闻强识,喜欢调侃,机警过人。 《献帝纪》:“卓既为太师,复欲称‘尚父’,以问蔡邕。” ——董卓做了太师,想别人称他为尚父,去征求蔡邕的意见。蔡邕说:“昔武王以姜太公为师,辅佐周室成就王业,所以天下尊称他为尚父。今您功德诚高,还须加把力,平定关东。”劝其缓称,董卓才作罢。 陈述二例后,钱钟书说: 刘向陈义,世降浸晦;词章家嗜奇避熟,取资对仗,偶一用之。 刘向揭示了“师尚父”三字的涵义,后世未昭,慢慢就模糊其意,不知所云了。但个别作诗之人喜欢避熟求奇,偶尔把“师尚父”拿来用于对仗。 例一: 如苏颂《三月二日奉诏赴西园曲宴席赋呈致政开府太师》第二首:“位冠三公师尚父,躬全五福寿康宁。” 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五福,据《书经洪范》解:长寿——福寿绵长;富贵——钱财富足; 康宁——身健心宁;好德——仁善宽厚; 善终——安详离世。 此对仗佳妙,上联师尚父,下联寿康宁,位尊对寿长;人生夫复何求?! 以“师”对“寿”、“尚父”对“康宁”可,以“师”对“寿”、“尚”对“康”、“父”对“宁”亦可。 例二: 白埏《湛渊静语》卷一:“有士人投启于真西山,以‘爵齿德’对‘师尚父’,馆客哂之。西山曰:‘谓可师、可尚、可父。’” 《湛渊静语》载:有士子拜访真西山(真西山:真德秀,号西山,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与魏了翁齐名,学者称其为“西山先生”),士子用“师尚父”对“爵齿德”,遭到西山宾客嗤笑,以为不通,西山纠正此客,说,“师尚父”,可师、可尚、可父,和“爵齿德”正好对仗。 何为“爵齿德”? 孟子引曾子言“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即:天下公认为尊贵的东西有三样:一个为爵位,一个为年龄,一个为道德。 而“师尚父”是:可“师”、可“尚”、可“父”。 可见,“师尚父”对“爵齿德”,旗鼓相当,不差累黍。 例三: 樊增祥《上翁尚书》第六首:“名德已高师尚父,闲情犹寄画书诗。” ——上联称德高,“师尚父”,下联言情闲,“画书诗”,上下联三个字均分别可对,锱铢相称。 古典诗词鉴赏和习作,需懂对仗,多识鱼鸟草木之名、经史子集之典大有助益。 二〇一九年九月五日 (注:篇中斜体字引自《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五十八则) 附录:《管锥编-毛诗正义》第五十八则 五八 大明· “师尚父 ” “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传》:“师、大师也,尚父、可尚可父。”《正义》:“刘向《别录》云‘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亦男子之美号。’”按《北齐书·徐之才传》:“郑道之常戏之才为‘师公’,之才曰:‘既为汝师,又为汝公,在三之义,顿居其两’”;即仿刘向之解。后来以“尚父”连称,如《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注引《献帝纪》:“卓既为太师,复欲称‘尚父’,以问蔡邕。”刘向陈义,世降浸晦;词章家嗜奇避熟,取资对仗,偶一用之。如苏颂《苏魏公集》卷一一《三月二日奉诏赴西园曲宴席赋呈致政开府太师》第二首:“位冠三公师尚父,躬全五福寿康宁。”自注刘向云云(此诗凡四首,亦见张嵲《紫微集》卷七,乃四库馆臣沿袭《永乐大典》卷九一七《师》字误编)。白埏《湛渊静语》卷一:“有士人投启于真西山,以‘爵齿德’对‘师尚父’,馆客哂之。西山曰:‘谓可师、可尚、可父。’”樊增祥《樊山集》卷一九《上翁尚书》第六首:“名德已高师尚父,闲情犹寄画书诗。”自注或投真西山启云云,盖数典忘祖,不记有汉唐注疏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