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 坚毅的铁路人在黄沙漫天中 用汗水和生命在古丝绸之路遗址上 建起了乌(海西)吉(兰太)铁路 不仅打破梗阻 畅通阿拉善盟货物运输 带动当地经济繁荣 也留下了一代代乌吉人 平凡却不普通的故事 “老邹头”和他的“老伙计” 6时30分,59岁的乌海车务段乌海西客运车间列车长邹玉明一如往常地早早赶到乌海西站,登上了47091次旅客列车,这是一列全路少有的客货混编列车。 “今年已经是我和‘老伙计’相处的第22个年头了!”邹玉明口中的“老伙计”,就是编挂在列车尾部的卧铺车厢。“别看它旧,作为乌吉线各站铁路职工进出的唯一交通工具,它不可或缺。” 查看车门及玻璃状态、检查消防设备设施、核验通勤职工证件信息与检查“三品”……虽然今天只有7名通勤职工乘车,但身兼数职的邹玉明对每一项作业都一丝不苟。 7时45分,随着机车的一声轰鸣,邹玉明准时踏上了通往戈壁深处的道路。 暑期的乌吉线酷热难耐,通勤车厢里没有空调,通勤职工只能通过半开的窗户纳凉,可凉意没增加多少,沙子却乘着风一股脑地往里涌。 “这些细沙不仅影响职工的乘车体验,要是堆积在车门、窗缝,车门车窗就无法闭合,影响列车安全运行。”擦拭完两扇车窗,邹玉明顺手抹了一把头上细密的汗珠。 “到了冬天,车厢要用锅炉取暖,操作流程繁杂,不仅每隔一个小时要对锅炉、采暖循环管路、水位表等部件巡视检查,还要不间断地监视锅炉温度,添煤、减火、清灰等工作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谈及从事了22年的乘务工作,邹玉明话才稍多了一些。 列车行驶在茫茫戈壁上,窗外起伏连绵的沙丘似乎一成不变,在车门处立岗的邹玉明望着已经看了22年的风景一言不发,和“老伙计”一样,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乌吉线百里黄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张站长的“戈壁课堂” 8时49分,55岁的黑沙土站站长张金宝经过一个小时颠簸,抵达了工作的小站。 “老王,昨天‘石头’又给咱送了些奶酪,都放在屋里了。”一进站舍,车站值班员李玉仓便向张金宝说道。李玉仓口中的“石头”,是黑沙土站附近的牧民阿拉腾础鲁,因为性格憨厚老实,大伙儿都这么称呼他。 1966年,乌吉支线建成通车,推动了阿拉善盟经济发展,也培养了乌吉线铁路职工与沿线农牧民互帮互助的真挚情感。 今年夏天因为牲畜季节性倒场,多次发生牲畜挡道拦停列车的情况,影响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张金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与另一名站长王革交替走访附近多家农牧民,共同探讨解决办法。 农户分散程度大,没有代步工具,张金宝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牧民重视程度不够,不愿配合,张金宝便掰着指头一个数一个数地和牧民打“经济算盘”…… 戈壁深处信号不好,怕家人担心反对,张金宝便拜托同事“打幌子”,连续近一个月吃住在车站。 ![]() 几番下来,张金宝的真情打动了牧民们,纷纷表示改变散养散放的习惯,牲畜挡道的情况减少了许多。 黑沙土站休息室里,自制的奶酪越吃越香。张金宝吧唧着嘴,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老程的“乌吉情缘” 一米八的大个子,身材偏胖,谈起“老字号”本井车站,站长程伟强如数家珍。 ![]() 本井站位于沙漠腹地,在这个“一天进嘴二两土,白天不够夜里补”的地方,荣誉室内却没有一丝尘土,程伟强指着陈列的奖章、奖牌、证书,一一介绍起荣誉背后的故事。 ![]() “这位是从本井站走出的全国劳模任新春,因为认真负责,多次防止安全隐患问题发生,曾连续6年被评为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先后获得火车头奖章、‘五一’劳动奖章……” ![]() 说话间,两名穿戴整齐的调车员快步走向行车室,接受值班员下达的调车作业计划。 程伟强对二人的安全带检查了一番后说:“别看我们地处偏远,但是作业一丝不苟,是全段有名的放心车站!” ![]() 10时30分,紧张忙碌的调车作业准备就绪,程伟强将行车室墙上“无一般C类事故”一栏修改为15600天,便头顶着烈日开始盯控作业了。 他说,每天亲手将安全天数延长,是他最自豪的时刻。 ![]() ![]() 图文:【融媒体中心】马威 【全媒体特约通讯员】李冰 编辑:乔玉 审核:闫丰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