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菜之境话白石

 摄影姥 2019-09-05

白菜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菜品之一,如此朴素无华的平民家常菜在中国先贤圣哲鬲甑匏革的俗世生活中演绎出丰富多姿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文化的常态,也是历代文人骚客的专利之一。

白菜之境话白石

齐白石吃白菜、画白菜,坊间流传过不同版本的他以“白菜”换白菜的故事。白菜在白石老人心目中的地位,通过两件作品的题跋即可知晓。《白菜双椒》中以诘问的口气写道:“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何也?”在《八十三岁题画白菜》中写道:“其色虽似吾侪,风味压倒园圃。”这两则题跋皆显出老人对白菜独有的心境。用“常咬菜根百事成”来形容齐白石,也许是最恰当不过了,白菜、萝卜、辣椒、茄子、芋头、野山菇等都是白石老人画中常出现的,这些也是老人日常饮食生活的一种图谱式的展现。

白菜之境话白石

白石老人与白菜的关系,本是源于他的家境和出身。早年贫困的生活、艰辛远游的经历和作为“北漂”的心境使他养成了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性,而白菜的某些特性或许契合了老人的心境,使他在客居北京之后对白菜是如此地偏爱与珍视。白菜成为老人生活中的挚爱,既为白菜大翻陈案,也咀嚼出了老人童年的菜根记忆。白石老人在《六十三岁题画白菜》的跋文中记了这样一则轶事:有一位画家私下里学齐白石,也画白菜,可画得总不像,他最后忍不住去问齐白石,画白菜有什么诀窍?齐老先生哈哈一笑:“你通身无一点蔬笋气,怎么能画得和我一样呢?”出身农家,饱尝饥苦煎熬,亲历蔬果耕种、收获与加工,能在穷乡僻壤、山野沟壑烹食美味的人,才真正知道菜根的味道。

“望白云家山难舍”,是白石老人的一方印章,印文直接流露了老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在“家山难舍”上,白石老人自有自己的表达,正像老人所宣称的“菜根香处最相思”。仅以白菜为例,须臾即可窥见老人内心真实的世界。那份乡愁、牵挂、留恋与不舍,借一幅幅的日常蔬果都映现在我们面前。白菜、蘑菇,本来南北相望的两种蔬菜,在白石老人的作品中相见了。三棵大白菜和几朵野山菇,大小错落、疏密有致,长长的跋文告知:“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惟有南方……”此刻,晚年的白石虽早已习惯北方白菜的味美,但也无法忘却家乡蘑菇的风味,故跋文又说:“雁来去时方生菌类之风味,能超群者此种也,土人呼为雁来,惜无蘑菇等之有大名耳。”

白菜之境话白石

在他所有以白菜为题材的作品中,“清白传家”系列作品是寓意最直观,也是最能反映白石老人人生信条的作品。齐白石曾有多幅题为《清白传家》的作品存世,画中的白菜皆清白分明,通透润秀。而现实中的齐白石也是清清白白、坦坦荡荡,即使是乱世劫难、囹圄罗身。另一件白菜作品,老人的篆字款识是“到头清白”,在篆字下又以行书写道:“清白二字不与时违。”画“清白传家”的爱国老人,他所要传的“清白”不仅仅是给自己的小家,也是给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是要让国人知道在国难面前“清白”的真正含义。他既以一枝画笔为之,也践行着自己“清白传家”的人生理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