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学一味中药,防风!

 寻梦云泽 2019-09-05


   本  期  导  读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1
概述

防风,古代传说中部落酋长名;也是一种药草的名字,属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粗壮,长圆柱形,有分枝,淡黄桂冠色,根斜上升,与主茎近等长,有细棱。主产于黑龙江、四川、内蒙古等地,生用。

2
入药部位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3
性味归经

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膀胱、肝、脾经。

4
功效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5
主治

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风湿痹痛;骨节酸痛;腹痛泄泻;肠风下血;破伤风;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6
功效分类

解表药;祛风药

7
生态环境

生于草原、丘陵和多古砾山坡上。

8
采收和储藏

一般于地苛种第2年的冬季收获,如选地不当或管理不善,则需3-4年收获。采挖后,去掉残茎、须根及泥土,晒至九成干时,按粗细长短分别扎成小捆,再晒或炕干。

9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10
使用注意

血虚痉急或头痛不因风邪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经疏》:诸病血虚痉急,头痛不因于风寒,溏泄不因于寒湿,二便秘涩,小儿脾虚发搐,慢惊慢脾风,气升作呕,火升发嗽,阴虚盗汗,阳虚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气虚,病不因风湿者禁用。

11
炮制方法

1、防风: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炒防风:取防风片,置锅内微炒至深黄色,取出放凉。

3、炭制:取防风片置锅内,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内呈黄褐色为度。喷洒清水适量,灭尽火星,取出,晾一夜。

4、蜜炙:取防风,加蜜炒至蜜被吸尽,放冷即可。每防风片1kg,蜂蜜0.3kg。

12
性状鉴别

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五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13
产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宁夏、山东等地。

14
防风的故事

相传大禹治水至“地平天成”时,为了庆祝成功、犒劳将士臣民,在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共商日后治国大计。当各路诸侯会集于会稽山下共同欢庆时,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过水的防风未到。大禹大怒,认为防风高傲小瞧了他。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大禹一怒之下,下令杀死防风。

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防风当时在浙江,距会稽甚远,又逢雨季,中途又有苕溪和钱塘江,苕溪发大水难以通过,故误了行程和会期。

防风被杀之时,人头落地,并从其体内喷溅出白血,白血洒落在地上。第二年,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头痛发热、周身不适时,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老百姓议论纷纷,说这是防风留给他们的神草。为了纪念防风,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

防风味辛、甘,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的功效。

半  夏  好  物

20年“湿毒”竟然排光了,睡前贴一贴,湿寒不见百病消!

半夏自然艾脐贴
现福利大放送!

半夏自然南师艾脐贴

实力钜惠,

买3盒送1盒,

快快抢购吧!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