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玩煤气炉!”“我中午回来,别偷玩电脑”“不可以离电视那么近”…… 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禁止式的警告吧,尤其是生长在一个严厉的家庭里,我们会反感这种方式,但是等到自己和熊孩子相处过之后,又发现面对他们的闹腾也只能大声地呵斥“别碰!”。 男子因护照被熊孩子涂画被困韩国 其实社会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家庭,我们也被法律规章所约束,绝大多数人也都不会违反,但是如果到道德行为这个层面,就往往会出现问题。 上厕所不冲水、行人闯红灯、占道停车、乱扔垃圾等等,这些算不上恶劣但又非常令人恼火的行为可以说是难铲除的一颗毒瘤,有什么办法能管住这些不停制造麻烦的成年熊孩子呢? 派出朝阳大妈天天拿着喇叭对着喊?还是标语告示放大放大再放大?这些都是死办法,自然也收效甚微。国家地理这一部《人群心理战》(Crowd Control)就提供了很多有趣的解决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符合实际,但的确能提供一些启发。 超速驾驶 开快车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交通问题,虽然超速已经属于违法行为,但总有人会抱着侥幸的心理超速驾驶,实际情况也的确并非每次都会被抓到。 那么按照传统的逻辑,解决超速问题就等于加强监控,让每一次超速行为都被记录在案,在中国就有密集的交通监控摄像头。 那有没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路呢?因为在美国很多地区地广人稀,很多高速公路穿过的地方非常荒凉,车流量也不大,不可能建设密集的监控系统,成本上划不来。 也正因为高速公路车少又直,很多司机不由自主地超速驾驶,导致很多交通事故发生。从心理学出发,音乐有可能是诱导司机超速的一个因素。美国佬听摇滚、金属、说唱更多,这些快节奏的歌曲让人忍不住开快车,如果是一些舒缓的歌曲就不会有这种效果。 可是我们总不能强迫别人听某种类型的歌吧,这里需要转换一下思考方式,为什么不让司机主动演奏歌曲呢?怎么演奏?用轮胎。 在公路的一侧按照轮胎滚过的震动来制作浅凹槽,只要车辆正常从这些小凹槽上驶过,轮胎震动的频率就能演奏出一首歌曲。节目组就这样把一首传唱度非常高的老歌刻在了路面上,并且安装好路标,告诉司机只有时速在45英里才能演奏出音调准确的歌曲。 于是,很多司机都把速度降了下来,欣赏他们和车辆一起演奏的优美歌曲。想法还是非常巧妙的,但是这种方式执行起来可能还是不太实际,毕竟要找一首能覆盖青年到老年的歌曲很困难,制作这样的音乐路面也非常花费人力。 但是还有一种方式我认为是完全可行的,说起来也非常粗暴——奖励现金。给所有守法不超速的司机直接奖励现金,这当然能让人非常有动力去恪守法规,但是钱少了没动力,钱多了出不起。 可是如果把现金奖励化成获得现金奖励的可能性呢?节目组在一个社区里设置了测速装置,大屏幕通过图示告知没有超速的司机获得参与当日抽奖的机会,奖金有100美元。 绝大多数人会乐意参与这样的抽奖,其实他们多数时候也是不经意间超速,有了抽奖等于在他们脑子里植入了一个提醒,再加上每天中奖司机的公示,二次提醒,可以说非常巧妙了。 行人闯红灯 和超速驾驶一样,行人闯红灯也是各国难以解决的问题。之前也有过一些创意的方式,比如在斑马线上印一些生动的警示标语,或者弄一个安慰作用的绿灯按钮,但实际上这些手段效果也都不好。 为什么呢?其实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想一想。我们闯红灯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赶时间吗?其实不是,有多少人真的需要赶那几十秒的时间?心理学家认为是无聊,等待红灯变绿的时间太无聊了,所以你看到路上没有车辆并不多的时候就想着快点过去。 所以解决办法就是打发时间,我们可以边等红灯边玩手机,可是时间太短,甚至看不完一篇文章。所以万能的道具组就制作了一个能让斑马线两头等红灯的行人竞技的拔河小游戏。 用竞争和游戏来吸引行人的注意力,一局游戏的时间恰好就是红灯的时间,打完就走,走斑马线的时候还能和刚刚的对手打个招呼,确实蛮有趣。不过设备成本的确太高了,实际上这种解决方案也就能启发一下思维吧。 回收购物车 懒惰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有时候懒惰能带给我们一些发明的动力,有些时候就只会制造麻烦。 美国的超市和我们的不太一样,他们通常驾车到大型超市购买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百货,所以需要购物车把这些东西运到停车场装进后尾箱。大多数人装好货就上车走了,根本没有心思再把购物车推到回收点去,以至于把停车场搞得一团乱。 用心理学的方式也可以解决。比如把购物车拟人化,给它们起名字,写一段拟人化的介绍,建立起情感连接,最后告诉大家它们不能在停车场过夜,恳请每个人送它回家。 当然这种手段对付小孩子可能还是挺管用的,如果是没有小孩子在身边的成年人可能就不是特别奏效了,而且购物车上的装饰也容易损坏。 有没有更高级的方法?有!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而购物车就是游戏的主要工具,想要参与就必须把购物车推到游戏地点,这不就等于回收了购物车吗? 按照这个思路节目组搞了一个“购物车射门”的小游戏,参与者要在一定距离外推动购物车,然后让其顺着惯性前进,如果购物车顺利通过一道门就算挑战成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可能是免停车费,可能是购物券。 这种解决方法我感觉要比塞硬币解锁,归还再退币的那种要更好,毕竟不是谁都总是在口袋里放硬币的,多一步换币的操作还不如直接交押金来得方便。 好了,限于篇幅,这部纪录片里提到的一些创意的解决方案就只介绍这么多吧,《人群心理战》一共12集,还有很多内容可以亲自观看,比如泳池尿尿、街头扔垃圾、玩手机不看路,电影院发噪音、便后不洗手…… ![]() 虽然说片子里给出的解决方案很多都没办法推广,甚至有些是完全不实际的,不过这种解决方法的思路是可以借鉴的,当中的一些简单心理学原理也是可以推广到生活当中的。 像是人们喜欢被肯定而不是被呵斥,警告当耳旁风但却害怕尴尬,苦口婆心讲道理还比不上一个小游戏的效果。总之,这部记录片可以让你感觉到,心理学不只是咨询室里的交谈和治疗,它也可以非常大众非常有趣。 |
|
来自: Zsy20151225 > 《核心资源(最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