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何写一首关于乡愁的诗词? 我们从小就会背诵李白的《静夜思》,大一点也会被余光中的《乡愁》所感动。乡愁, 是思乡的哀愁,这大概是诗人们吟咏最多的题材了 。 古代的读书人常常外出游历或者求学、求官,难免要离开家乡,这种思乡之情常常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今天虽然通讯和交通非常方便,但是人们因为各种原因走得更远。而且出去的好多不再落叶归根,乡愁成了永远的痛。 创作乡愁的诗词也不难,我们先看看几首古人的相关作品,分析下诗人们是如何表达乡愁的。 1、南北朝王褒《渡河北》
前四句写景,交代了时间与地点。作者先写时令,秋风吹木叶。再写地点: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屈原《九歌·湘夫人》有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北方的秋风落叶令诗人想起了南方的洞庭,可是如今人在常山,眼前所见的却是异乡的黄河。亭障是指黄河边的军事防御工事。 战国时赵武灵王置代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蔚县一带。诗人王褒(约513~576年),字子渊,是梁元帝时期的任吏部尚书、左仆射。当年西魏入侵江陵后,王褒被扣留,没有再回到南方。 这首诗就是其在北方时思念家乡的作品。 第三联抒情,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听到了他乡的音乐与歌声,不由得”心悲“、”肠断“。陇头歌的内容是游子思乡,乐府歌曲名,属《梁鼓角横吹曲》 。 尾联中,"失道"本指迷路,同时也是对前途的迷惑。 五胡乱华以后,衣冠南渡,北方为异族统治,王褒被扣留再也没有回到南方。 2、隋朝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
看过江总这首诗,估计会有不少朋友想起王维的《杂诗》:
后两句同一机杼,可知王维诗或许化用了江总的这首诗。 江总的《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起句对仗,用了两个意象对比:南云、北雁。心向往南方,人正在从北方回到南方的路上。江总这两句交代了题目中的“还”字。句中暗藏的思乡之情其实和王褒的“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差不多,但是王褒表达得更加巧妙。江总虚写事件,王褒实写景物。 后两句的思乡只从一处写来,只从篱下的菊花问起,这种写法被王维学了去: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陈叔宝时,江总任陈朝的宰相,据说这个家伙他不理政务,每天和后主饮酒作诗,在陈朝灭亡后和陈叔宝一起北上。 江总在历史上声名不佳,原先的诗作靡丽浮艳,不过亡国以后时有悲凉之音。这首绝句就是此时的作品。 3、唐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起句便是抒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直白地道出自己在他乡思念亲人。 后两句从对面写来,不说自己思乡,而说众位兄弟们登高时,会想起我王维。 4、唐代刘皂《旅次朔方》
刘皂的这首诗也极有特点,为了事业与前途,诗人在并州十年,如今要离开时,却把他乡当作故乡。 刘皂诗中所写的这种感情,估计在今天更为常见。很多人去了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以后,有的人经过一番拼搏定居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地把他乡当作了自己的家。 也有的人却一直漂泊,但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回到家乡时也不适应了。 5、宋朝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1021-1086)是江西人,他辞官以后住在金陵,因此思念金陵故居时用了一个”还“字,这里可算是第二故乡。 盈盈一水间,京口与瓜州在长江两岸相对,金陵的钟山也不算太遥远,只是不知道何时能够再回去。 诗中用了三个地名:京口、瓜州、钟山,前两个在眼前,却是异乡,后一个在远方,是自己的家。 6、宋柳永《八声甘州》
这是柳永词中的乡愁,篇幅要长一些。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羁旅乡愁之作,要特别注意诗人意象的选择,暮雨、清秋、霜风、残照、关河、归舟、妆楼、阑干,江水.......实际上,能够把这些词语组合到一起,就是一首不错的乡愁诗词了。 结束语以上的乡愁诗,起句有的是直接叙事抒情,如客舍并州已十霜、独在异乡为异客 。有的起句写景:秋风吹木叶,京口瓜洲一水间。也有情景相融: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诗人还善于使用对比,有地理位置的对比:瓜洲vs钟山;并州vs咸阳;异乡vs登高处,一个家乡一个他乡。又如景物的对比:南云vs北雁, 洞庭vs黄河。 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典故:如张翰秋风鲈脍、王粲登楼等 。 前面欣赏柳永词时,老街说过要学会选择一些常用的意象,在加上串联这些意象的行动,就是一首不错的乡愁诗。 例如在老街自己的习作,绝句一首:
临江仙一首,用他乡对比故乡:
@老街味道 #全民来对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