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飞 之 友 《金矿老师》 王金矿 王金矿简介 王金矿,安徽省蚌埠市雪华乡大王庄人,出生于1950年3月6日,1963年毕业于蚌埠铁路职工子弟第二小学(蚌铁二小),同年考入蚌埠铁路职工子弟中学(蚌埠铁中)。1966年初中毕业,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1968年成为知识青年下放于灵璧县尹集公社,1970年招工在当地的灵璧县化肥厂,先后担任过操作工和检修工,2000年企业破产倒闭下岗,2006年因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同年进入灵璧县老年大学学习书法、诗词、剪纸、音乐。2012年因为父亲年迈生活无法自理而返回蚌埠照顾他的起居生话。 王金矿剪纸作品欣赏 金矿老师 齐飞 具有1500年历史的剪纸艺术,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凉亭”。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也要剪出一个“真名士自风流”的晋人风采,岂不快哉! 王金矿就是一个乐在其中的能工巧匠。心思灵敏,技术高明的他,直接颠覆了我对剪纸的一些认知。一直觉得剪纸是妇女们的事、是女性文化的一个亮点。陕北人找媳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小女子剪纸绣花的水平。而王金矿的双手,是操作和检修机械设备、有力而粗壮的双手。剪刀下的细腻、精准以及丰富多彩的构图,也是出自这双手的摆弄。看似矛盾的关系,集中在他的身上确又是如此的和谐。他在剪纸艺术上的实践,为男性剪手的介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可以预期,更多的男性操刀剪纸,将会对剪纸艺术的风格变化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看王金矿的剪纸作品,能体会到纸面上留下的每一个剪痕,都是王金矿的心迹外露。用心剪纸,是他所信奉的剪纸理念。心中所期待的美好,在他的刀下绽放出别样的生命。欣赏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淡然,一种心灵上的通透。他的作品,甚至可以撩拨欣赏者的情绪,让欣赏者将不悦的感怀尽快释放,从而产生快乐的心态。因为,他的作品选材以美为标,以吉祥如意图案为本,用剪纸所独有的表现语言和自己的艺术方式,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密精致是王金矿剪纸艺术的又一特色。由于使用工具所具有的特殊性,剪纸造型的设计,多用抽象、概括、夸张、聚焦的手法,使其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上的写实或写意,而是通过“似是非是”的意识重建,放弃对原有物体形状的客观描摹,让剪纸中的人物、动物、梅兰竹菊、山川河流比原型更具突出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这些引人注目的镂空雕刻,在王金矿的刀下表现出动静相生、虚实结合的画面效果。特别是在细微处的处理上,他的小心收拾要比很多女性作者“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是描画的细,其次是刻工细,“细”使他的剪纸艺术更具有艺术气息和独特的魅力。 剪纸艺术,使用工具简单,所用的材料也容易得到。成本低廉,但装饰效果很好,可以在高品位的环境中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很多人想学、愿意学。王金矿看到了这个推广、普及剪纸艺术的潜在需求,就主动承担起了教学的工作。他积极传播剪纸艺术,上学校、走社区、进单位,只要有需要的地方,他都会竭尽全力为剪纸而代言,为剪纸而付出。不但自己剪,还教别人剪。王金矿从来不把自己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据为已有,成为自我标榜艺术能力的一个筹码。这就是王金矿高尚的艺术品质。 毫不夸张的说,王金矿和他的学生们已经成为蚌埠市一股重要的剪纸力量,在各个领域、不同环境,为剪纸艺术而投入着自己的热情和汗水。但是,艺无止境,相对于剪纸艺术发达的地区而言,我们还尚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对传统构图的继承和把新兴事物引入剪纸的画面之中,都是王金矿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深度挖掘的问题和题材。凭王金矿在书法、诗词方面的知识积累,他会找到一个突破的出口,把蚌埠市的剪纸艺术带入一个新的高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