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时期燕国国力的真实情况

 渐华 2019-09-06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其国力究竟是个什么情况呢?燕国,所以能列入战国七雄,又是否只是因为“活的久”呢?

燕国,可能是因为地处北方边陲,少与诸侯来往的缘故。又或者是因为史料史载或亡佚。导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燕国的记载并不很多。一直到战国进入最后一百年时间,关于燕国的记载多起来。

《史记》和《战国策》关于燕国的记载,都是在燕文公以后,才逐渐多起来。这和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有关,他就是苏秦。读过《史记·苏秦列传》的朋友们都知道,从“苏秦说燕文公”开始,燕国的史料逐渐增多。然而,事实上,《史记·苏秦列传》关于苏秦的记载错误很多。原因就是司马迁错误采信了战国末年伪托苏秦所做的纵横策文,反而把苏秦的真实史料都改成苏代的事迹。这就意味着关于燕国的大量史料的真实性就大大降低,意味着我们能参考的史料就越少了。

那么,下面我们从这些仅有的史料中分析燕国国家实力的记载。

1.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馀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疋,粟支十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

这是关于燕国实力时间最早的记载,但他出自《苏秦列传》,文章是战国末年的无名氏伪作的。其中关于燕国的很多记载也不符合实际情况。比如“东有朝鲜、辽东”,我们知道秦开破胡,才开脱辽东等地,而秦开的孙子秦舞阳为战国末年人。考虑秦开的生活年代,应该在燕昭王时期。而这里提及燕文公时(前333年)有辽东、朝鲜。显然不符合情况。再考虑云中、九原,我们知道这些地方赵武灵王破林胡、楼烦才开拓的土地,燕国从未踏足这一带。错误就更离谱了。

而我们考虑这里记载燕国的实力,也只是提及“带甲数十万”而已,这个“数十万”具体是多少万呢?是二三十万,还是八九十万?记载很不明确。而且记载本身的可信度都有问题。

我们继续看其他的记载。

2.昔者,齐、燕战于桓之曲〔即权之战〕,燕不胜,【十万之众尽】。胡人袭燕楼烦数县,取其牛马。

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稸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馀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

权之战,这件事情发生在前296年,大概是燕国趁齐国出兵帮助韩、魏攻破秦国的时机,起兵攻齐。于是齐在权地大破燕军,史载燕国“十万之众尽”、“覆三军,杀二将”。战国策中更把这次战争称为“权之难”,燕国大败于权,覆三军,十万之众尽,故称为“难”。犹楚大败于垂沙,称为垂沙之难。韩国大败于南梁,称为南梁之难。

这时候,燕国子之之乱已经过去十多年了,燕国在燕昭王励精图治之下,国力已经逐渐恢复。故而此时,燕国可以发动十万大军攻打齐国。结果惨败而归。

3.以燕之事齐也为尽矣。先为王绝秦,挚(质)子,【宦二万甲自食以功(攻)宋,二万甲自食以功(攻)秦】,乾(韩)、粱(梁)岂能得此于燕(哉)。

燕国因为权之战大败而归,不得已继续“事齐”,并用苏秦的策略,怂恿齐国攻宋,伐秦。这两件事情分别在前290年、前287年。这时候,权之战也刚刚过去几年而已。燕国又能两次出动二万士兵,自带粮食帮助齐国出战。

4.王信田代、缲去[疾]之言功(攻)齐,使齐大戒而不信燕。……勺(赵)疑燕而不功(攻)齐,王使襄安君东,以便事也。(《战国纵横家书》第四章,苏秦自齐献书于燕王)

前287年,燕国已经派兵参加合纵伐秦的战事。这时,燕昭王看到齐国南攻宋、西伐秦,“齐之信燕也,虚北地行其甲”。感到进攻齐国的时机成熟,和群臣谋划进攻齐国的事情。可见,燕国在经历权之战,又多次对外用兵之后,还有余力进攻齐国。

5.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惟独莒、即墨未服。(《乐毅列传》)

前284年,乐毅以燕、赵共相的身份,率领五国联军,大破齐国。之后,乐毅又留在齐国攻城掠地五年之久。虽然燕军具体有多少我们不清楚。但齐国地方千里,七十多城。要攻下、防守这么广阔的土地,必然要动用大量的兵力。

6.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这件事情,就是前283年的林之战了,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得燕、赵之助,击退秦军。这时乐毅率领的燕军还在齐国攻城掠地,燕国在连续两年欠收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起兵八万救魏。

7.十年,【燕攻昌壮〔城〕,五月拔之】。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太子死。

今王喜四年,秦昭王卒。燕王命相栗腹约欢赵,以五百金为赵王酒。还报燕王曰:“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召昌国君乐间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王曰:“吾以五而伐一。”对曰:“不可。”燕王怒,群臣皆以为可。【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其后二十余年,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且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十万之众五折于外】,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僇笑。国敝而祸多,民无所归心。今公又以敝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是墨翟之守也。……

下面这个鲁仲连说燕将的事情,实际上是在前250年左右,鲁仲连给燕将的书信中提及栗腹攻赵这件事情可以证明。

邯郸之战后,燕国出兵攻赵,夺取昌城。大概在栗腹攻赵之前,燕国又出兵攻聊城。之后,栗腹又率兵十万,大举攻赵,结果大败而归。其后,赵国连续四年攻燕。燕国陷入困境。

8.权之难,齐、燕战。秦使魏冉之赵,出兵助燕击齐。薛公使魏处之赵,谓李向曰:“君助燕击齐,齐必急。急,必以地和于燕而身与赵战矣。然则是君自为燕东兵、为燕取地也。故为君计者,不如按兵勿出。齐必缓,缓必复与燕战。战而胜,兵罢弊,赵可取【唐、曲逆】;战而不胜,命悬于赵。然则吾中立而割穷齐与疲燕也,两国之权,归于君矣!”

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见其屋室甚大,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顾问御史曰:“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户。”

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燕国地处北边,人烟稀少。但凡是都有例外,燕国南部一带人口比较稠密。《汉书》记载燕国故地曲逆“秦时三万余户”。而战国末年,燕国的督亢也是非常富庶的地区。这片土地,在战国时期称为阳地,靠近齐、赵,也是两国扩张的目标。

乾(韩)夤献书于齐曰:“秦悔不听王以先事而后名。今秦王请侍(待)王以三四年。齐不收秦,秦焉受晋国,齐、秦复合,使夤反(返),且复故事,秦卬曲尽听王。……勺(赵)从,秦取乾(韩)之上地,【齐取燕之阳地】……”(《战国纵横家书》第十三章,韩夤献书于齐王)

西汉时期,这块土地大约为广阳国、涿郡北部、渤海郡西北部。而西汉末年,这些地方人口都是非常稠密的。

勃海郡,高帝置。莽曰迎河。属幽州。【户二十五万六千三百七十七,口九十万五千一百一十九。】县二十六。

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属幽州。【户十九万五千六百七,口七十八万二千七百六十四。】有铁官。县二十九。

广阳国。高帝燕国,昭帝元凤元年为广阳郡,宣帝本始元年更为国。莽曰广有,【户二万七百四十,口七万六百五十八】。县四。

而战国时期,规模庞大的武阳城,也是战国后期,燕国国力强盛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些燕国故地的城池遗址。

可以看出,燕国虽然比不上齐、秦、楚等大国,也不及魏、赵等国。可能连“不满千里”的韩国都略有不及。但燕国的国力,实在不容小觑。是名副其实的万乘之国。

因功能故障无法留言,欢迎前来QQ群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