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母亲通往阿尔茨海默的路,读完深受启发,一定要看看!

 难得糊塗也糊塗 2019-09-06

老是种状态,并非病态。

当你老了,依然可灵动,但前提是不要让心灵老去。

奶奶80岁,目光呆滞,完全不在意身边的人与事,大小便都在床上进行。从早到晚,她只是低着头,哆哆嗦嗦地把衣服扣子一颗颗解开,再把衣服一层层扒下来,好像它们是累赘的身外之物。她也喜欢抓扯棉被和枕头,把它们拉近、推远,直至推下床。累了,她就“嗯嗯啊啊”地喘息一阵,接着周而复始。保姆只好在旁边阻止、劝说,并替她穿上衣服。

她的儿子是我早年的同窗,人很孝顺,请我去家中看看她,希望能尽量想想办法。我大致检查了她的身体,又看了看她的病历和体检报告。她一直遵医嘱服用扩血管和降血脂的药,五脏六腑都没什么大问题。于是,我准备让她吃点儿安眠药,至少保证晚上能睡几个小时,以免体力消耗过大。
  


看到老人的此情此景,我却十分揪心。她曾经是耳鼻喉科医生、女中豪杰。当年,她工作繁忙,常常超负荷运转:坐门诊、管病房、上手术、写论文、带学生……年纪渐长,她体力不支,早早就与儿子商定自己退休后要彻底休息,不返聘,也不私下给人看病。

儿子也认定,母亲晚年的重点只有一个:休息,休息,再休息。因此,儿子想方设法收拾好这个安静的院落,让母亲颐养天年。在这里,一切都不用她操心:不用买菜做饭,一日三餐都有人送上楼,衣服不用洗,家务不用做,只管浇浇花、看看电视就好。一直以来,她除了工作别无爱好,也没几个朋友。结果,在退休后的二十年里,她几乎是枯坐在阁楼上,看尽了泡桐树花开花落。


刚退休那几年,她曾经烦躁、生气、哭闹、骂人,甚至出现过幻觉。去精神科看过医生后,她吃了一些相关药物来控制情绪、增加睡眠。这更让儿子觉得,她需要加倍休息、认真侍候。

儿子在家时,每天早晚都会上楼问安。但儿子工作忙,老是出远门,有一次,儿子实在有事要出差,只好对她说:“妈,我要出去几天,你看不到我不要着急啊。”话音未落,她就一把抱住儿子的腰,坚决不松开,最终儿子误了航班。

此后,儿子就再没出过远门了。年年岁岁,她越来越沉闷,电视不看了,花不浇了,也不再打量窗外,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脸上越发失去了表情。渐渐地,她竟然连儿子也认不出了。


谈起这些,同窗喉头发硬,对自己为母亲一手安排的享清福的生活痛心疾首。他知道,与她同龄的好多同事仍在坐门诊、上手术、讲课、带学生。忙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不应与世隔绝、无所事事地闲坐家中,她需要充实忙碌的生活——见许多人,说许多话,走许多路。

然而,当他意识到这些时已经太晚了。生命在于运动。人是“动”物,身心都要“动起来”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遗憾的是,同窗的母亲心灵枯竭来得太早,但她的身体活力尚存,还有足够的精力去做闲暇的事情。可她悲剧的核心是老年失智已发展到最后阶段,回天乏术。

这件事,让我觉得能够在精神上让老人更快乐、更有追求,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更好,因为老年人可以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而不是把自己困在空荡荡的家中。家不应该只是个空间,而是有着承载衣食住行、情感、甚至是梦想的地方。


退休老人如何充实晚年生活?







发展一门兴趣

比如侍弄花草蔬果、琴棋书画、合唱跳舞、烹饪刺绣之类的,也可以留意一下社区活动和老年大学,有同龄人的圈子。一旦孩子离开家,自己不至于一天到晚看着墙壁发呆,没有自己的精神寄托。
坚持每天运动
如果我们不想过早忍受体质衰竭,就一定要坚持运动,并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身体健康者可以慢跑,身体较弱者可以竞走,年纪比较大就可以散散步。
适当地去旅游
年纪不算大的老两口,可以选择出去游玩一番,一方面愉悦了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觉得和世界有更多的联系,开阔了心胸,领略了美景。但也要在自己的经济能力之内,并且要注意旅途中的安全问题。
学习新事物,接触科技产物
智能手机,电脑都可以学习,一方面与家人的沟通更加便利,另一方面可以接收更多信息,与时代保持联系,在网上可以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做点小生意
可以摆个小店做点小买卖,或者开个小茶室,只要自己喜欢,不给别人添麻烦,都可以尝试,如果能赚到钱,那么满足感也会更强烈。当然,老年人也格外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您的晚年生活是如何过的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给广大的老年朋友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与病对话:全科医生手记》一书,胡冰霜/著  养生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