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羊峡:水光互补 8月31日,光伏又上了央视《新闻直播间》,这座光伏电站引入了新技术——水光互补!它就是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占据黄河上游的龙羊峡。 目前全球运行的最大的“水光互补”项目就是黄河公司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塔拉滩上的85万千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装基容量1208万千瓦,拥有光伏发电板上亿块。龙羊峡光伏电站平均海拔2920m,占地面积约为54km²。这里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烈,平均日照达8小时。白天,光伏电站承担发电功能,而夜晚,发电“重任”则交到了龙羊峡水电站身上。两站“默契配合”,日夜轮班,互补运作。水光互补协调运行控制系统由国家电投黄河公司主导相关科研院所研发,较好地实现了水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快速补偿的功能,填补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关键技术的空白,为我国清洁能源提供了互补的新型发展模式。 水光互补 水光互补,就是当太阳光照强时,用光伏发电,水电停用或者少发。当天气变化或夜晚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电网调度系统自动调节水电发电,以减少天气变化对光伏电站发电的影响,提高光伏发电电能的质量,从而获得稳定可靠的电源。 能源的“聚宝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青海这个被誉为“中华水塔”的地方,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在这些江河中,以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尤为丰富,理论水能蕴藏量2187万千瓦,约占全国3%。居西北之首,国内第五,是我国的重要水电基地之一。 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是全国太阳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条件最优的地方,尤其是柴达木盆地、共和等地,年辐射总量大于6800兆焦耳/平方米,是太阳能资源的“聚宝盆”。 充足的阳光,广袤的大地,为青海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众所周知,光伏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因光伏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导致其曾一度被电网“抛弃”。 水光互补解决了光伏发电的弃光难题。全球最大的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国际大规模水光互补技术的发展,为正在实施的全球首个1000兆瓦的水光风多能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建设奠定了基础。截至2018年底,青海太阳能发电量居全国之首。当前青海正因地制宜,构建水—光—风—热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全产业链。 ![]() 水电与光伏发电的完美结合 ![]() “水光互补”项目将光伏电站视为“虚拟水电机组”,接入龙羊峡水电站,并通过水轮发电机组调节后,以两个电源组合的电力电量,利用龙羊峡水电站的送出通道送入电网。 龙羊峡光伏电站 ![]() 850兆瓦的龙羊峡光伏电站,通过330千伏输电线路送到龙羊峡水电站。 2 水光互补协调控制 ![]() 通过水光互补协调控制技术,将光伏发电转换为虚拟水电送到电网。 3 龙羊峡水电站 ![]() 装机容量1280兆瓦的龙羊峡水电站,库容247亿立方米,具有多年调节的性能。 850兆瓦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一年可发电14.94亿千瓦时,相对于每年节约火电标煤49.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3.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约419.1万吨,减少氮氧化合物排放约364.87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环境效益。 ![]() 生态建设深入人心 ![]() 当沙漠遇上光伏,生态保护的理念已融入其中。通过种植碱草、固沙草等植物进行光伏支架型式研究,使光伏板下的风速减小了50%以上,蒸发量减少了30%以上,水源涵养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为了减少日益生长的草场对光伏发电的影响,公司还盖起了羊圈,吸纳当地贫困户养起了“光伏羊”。 ![]() ![]() 水光互补工程建设初期,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黄河公司专门将环境保护条款写入其中。施工单位同共和县有垃圾处理资质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将现场垃圾进行回收,统一处理。施工中采取在现场开挖后将土回填播撒草种的施工方案,将现场破坏程度降至最低,草场经过一年的生长修养期,原有地貌得到恢复,有效保护了草场生态。 ![]() 今天,置身于塔拉滩,仿佛置身于一片片“蓝色海洋”,在这里,清洁能源将无尽的光能转变成电能,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在这里,昔日的戈壁荒漠变身绿色草场,绿色让塔拉滩的一切充满生机和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