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周围的人有人情往来。这几年网友们纷纷诉苦,称自己被“份子钱”这个东西压得喘不过气来,全年的工资有一半花在了随礼上,而且还回不了本。但不随礼又会得罪人,只能抱怨归抱怨,该给的还是一点不少。 在农村,这种现象可能更常见一些。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远亲不如近邻”,遇上喜事凑份子,在民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风俗了。份子在古代也叫分子,大约是从明朝开始流行起来的,古典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归姑爷也来行人情,出份子。” 这种风俗的源头,是朱元璋曾经定下过一条“乡饮酒礼”的制度,让乡村百姓们结成集体,互相帮助:“其婚姻丧葬有乏,随力相助。如不从众,不许入会。”也就是说,谁家有了红白喜事急需用钱,邻居都应该出点,目的是为了维持百姓们的生活安定。 最初随礼出份子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百姓家中因为贫穷,遇事陷入困境。不过发展到了现在,大家对这事的态度已经分成了两种:有人认为随礼出份子钱是老习惯了,没什么大不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传统糟粕,早就应该被取消。 而在我国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叫“钱有三不借,路有三不走,礼有三不随”,其中就提到了随礼之事。具体说起来,这也是先人留下的处世智慧,告诫我们不要太老实吃亏。下面我们分别说说,是哪三种钱不能借,哪三种路不适合走,又是哪三种礼不该随。 首先,当问你借钱的人是个言而无信、有借无还的人时,这钱不能借;其次,当问你借钱的人好吃懒做、有不良习惯(比如酗酒、赌博)、导致负债累累时,这钱不适合借;最后,如果借钱的人跟你并不熟悉,这钱同样不能随便借。 至于“路有三不走”,第一是自己不熟悉的路。如果太喜欢冒险,等于把家人忘在了脑后,这是不负责的表现;第二是没人走的路,都说“枪打出头鸟”,没人走的路很难成功,注定吃苦,不过这种说法见仁见智;第三是不走危险的路,理由与第1条差不多。 最后说到“礼有三不随”,虽然我们免不了要随份子、出人情,但有这么几种情况,不随礼也是理所当然的,没什么不好意思。首先,如果你与对方认识,但对方却没有发来请帖邀请你出席,说明他并没把你放心上,你没必要赶着去送钱。 第二,那种专门靠着办喜事揽财的人家,也不需要总去随礼,因为他们的做法是不道德的,损人利己。最后,如果随的礼钱有去无回,你给人家出了份子钱,当你办喜事时,人家却一毛不拔,那你也没必要再去他家随礼、干吃哑巴亏了。不知大家对此的看法是什么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