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这个乡镇遍地是宝贝,居然很多涪陵本地人都还不知道!

 柴可飞 2019-09-06


一说到义和你会想到什么

李子、柑橘?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当然有!下面就听我为你们一一道来!

义和镇位于涪陵区境西北部,长江上游北岸,东与李渡街道相连,南与蔺市镇、龙桥镇、石沱镇隔江相望,西与长寿区接壤。面积104.39平方千米。境内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形成了'踏实肯干、敢为人先、尚义趋和'的义和精神。

义和的那些旧事

义和万寿桥

万寿桥位于涪陵区义和镇鸭子村四组,桥长27.5米,宽3.98米,通高6.1米。万寿桥为3孔石结构券拱形桥,中孔跨度6.7米,拱通高5.2米,东、西孔跨度5.5米,拱通高4.2米。整个桥面由石板铺成。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头2个,北面东、西券拱上各有圆雕大像1个,南面桥墩上有圆雕石龙尾2个。桥南侧题记为“咸丰丁巳年修建”, 现为涪陵区文物保护单位。

义和涌秀石刻

涌秀石刻位于沙滩河,原名风滩河。沙湾石刻长2.6米,高1.46米,。题刻凿在长12米,高8米,距地面高4.55米的天然巨石上,刻有“湧秀”二字,字径1.46×1.2米,字距0.29米。此题刻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所书,沙湾石刻有较高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沙湾石刻现为“涪陵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陈友谅失败后逃到这里,听说这地名后认为,自己是“亮”,现遇到了“风”,就该吹熄了。他望风河中急风涌浪,觉得很像自己曲折翻滚的一生,认为这里就是自己的归宿。看岸上风光倒是秀丽,与河水相映,若葬在这里,进入这个浪涌景秀的世界,也算是三生有幸了。他随手扯下一把茅草为笔,在石壁上写下“涌秀”两个笔力雄放的大字。写好后,请来一个老石匠为他刻字,并言将佩剑赠送作为酬谢。

义和神树

在涪陵区义和镇临江村,被村民们津津乐道的除了李子、柑橘、桂圆等水果,还有200余年的一棵黄葛树。这棵有200余年的黄葛树目测约有15米高,直径约1.5米,树干呈空心状。仰头看,黄葛树枝繁叶茂,舒枝展叶。三个成年人手牵手,才能将这棵树围起来。这棵树伴随着村民的成长,目前已经是他们的健康使者,所以有很多人前来祭拜保佑家人平安。

义和大山粮仓

该粮仓位于义和大山,建于解放初期,是当时附近乡村公粮囤积处,现在已经废弃不用了。前几年,听别人说这里成了一个私人蘑菇生产厂。整齐排列的粮仓看起来很有气势。

韩公韩婆像

相传天宝十五年,安禄山叛乱,唐明皇被迫流亡蜀地。某日,饥肠辘辘的唐明皇吩咐高力士备膳,可是兵荒马乱,荒村野道哪里拿得出来。机缘巧合下高力士找到了韩公和韩婆的河水豆花。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唐明皇,初尝清新爽口的豆花,竟然胃口大开,连吃三碗。可当他尽兴吃了几碗后,竟然发现身边未带分文,又怕惊动邻里四座,只好命高力士取下玉佩抵付。哪知韩婆一眼看出了心思,立刻微笑上前:“客官忘带银两,下次一道付清就是”!还客气的将二人送走。唐明皇大受感动,回宫后立即取笔,挥毫御赐店名“仁义豆花店”,再题赠店联:“万紫千红席间雪,天南海北蓉城家”命人制成金匾银联,吹打送往店里。后安史之乱平息,二老去世后,唐明皇下诏为韩家二老在韩家沱造庙、塑像、立碑,以纪念二位老人。

霍达三墓墓刻

位于涪陵区义和镇庄子村五组,墓主人葬于民国十一年(1922)。墓用石材围砌而成,上有封土。墓塚外砌有石围栏,正面围栏上各刻有圆雕石狮一对、寿桃一对。墓正面上部刻有浮雕人物故事、动物、剑等图案。

刘作勤庄园

刘作勤庄园也叫“刘家大院”或“洋房子”,这座中西结合的庄园位于义和镇朱砂村,二楼一底,共30间房,总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主楼像一座防御功能极强的城堡,射击孔达19个之多,这是一幢青砖灰瓦中西合璧的城堡式方形建筑,高约15米,长约30米,宽约20米;楼房四周有围墙,围墙高约3米;围墙呈长方形,黄土夯筑,靠近基脚近1米的墙体由大条石砌成。楼房坐北朝南,四周院坝宽大,围墙东北角和西南角各有4间靠墙耳房。雄壮的主楼正面墙体呈“凹”字形,好像一座古城楼,一座坚实的城堡,既古朴又洋气,堪称中西合璧。

大院的第一代主人刘作勤是前清秀才,靠走街串村做小买卖发家致富后,始建庄园,先后修建了十几年才完工。20世纪40年代,抗战吃紧,刘家慷慨让出大院,大院成了到处晾晒着绷带和被单的伤兵医院。1951年春涪陵土改,刘家被划为“大地主”,从此迁出刘家大院。由于那时当地没有公路,这紧邻江边、交通便利的刘家大院后来便成了政府的粮仓。

镇安商周遗址

镇安商周遗址位于涪陵区义和镇镇安社区居民委员会三组。遗址埋藏面积22500平方米。1999年至2003年期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涪陵区博物馆的协助下,对该遗址进行了4次发掘,发掘面积3800平方米。发现了墓葬74座,灰坑36个,沟16条,灶1个,包含了商周至清代各时期的文化遗存。镇安遗址是涪陵区最丰富的商周时期遗址,为涪陵区的商周时期文化序列建立标尺,并为研究川东地及涪陵区早期巴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以“相思”飧于印鉴,历史上和现代似乎都不多见。2001年3月28日,考古工作者在涪陵区义和镇镇安遗址中一座东汉时期凸字型夫妻合葬墓中意外地发一了一枚罕见的古质印鉴,该印鉴约有拇指大小,呈长方体,印面以阳文刻有篆体“相思”二字,印背雕有拱形把手,有可穿线的小孔。也许这枚相思印曾关涉一段哀惋姜美的男女之情、系着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

仙马桥

仙马桥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孟冬,由当地百姓捐资建造,现桥边石壁上仍有当时建桥时刻下的功德碑。说起“仙马桥”这个名字,还源于一个传说,很久以前,相传一位仙姑骑着一匹仙马路经此地,经过一座桥,不知为何,仙马一下倒了下去,仙姑见状,立即拉马起来,可不论仙姑怎么用力拉,始终也拉不起来,最终仙马葬身此地。从此,这座桥便叫仙马桥。现桥上及周边石头仍清晰可见当年仙姑用力拉马时留下的脚印。仙马湖因位于仙马桥边,故名仙马湖。

如今的义和每年都会举办李花李果节,葡萄采摘节,火龙果采摘节,樱桃采摘节,蜜柚采摘节,竹笋采摘节,晚熟柑橘采摘节,还有巴山夜雨旅游景区的喜乐汇,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讲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