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前,中国没有西医,没有医院,人们生病了怎么办?就用中医传统特色技法,用艾草熏,用砭石刮。这些细枝末节的中医传统特色,以前在大医院难觅综影,现已登堂入室,成为常规调理亚健康及预防保健的一种常态。 古人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01 脐灸原理 内经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内经所言天枢,在剑突之下八寸,耻骨之上六寸,大概相当于人体肚脐的位置,这里就是人气中心。 脐灸怎样产生气交?再看内经:“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气交类似于天地交泰的那个时节,对人类的影响是蛮大的。气交现象其实也是任督二脉阴阳相交之处。 人体全部信息,在肚脐上都有对应之处。可以说,掌握了肚脐传递出的身体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技法,我们便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神阙穴(俗称肚脐),是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供血、供养、输送营养的唯一通道。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关系。 脐灸技法是以脐(即神阙)处为用药部位并加以艾灸,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从达到预防与保健的一种方法。 脐灸根据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所引起的不同现象,能使人全身表面皮肤红润,毛孔扩张,让药物迅速进入人体,循经而行,内达脏腑,由表及里产生效应,男女老少保健皆可使用。 经脐部给药,不通过消化道的吸收,肝脏的分解,肾脏的排泄,直接作用于体内及病灶部位。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影响。 而且穴位给药,安全,无毒副作用。操作方法非常简便、无需煎药、服药、对吃药怕苦、打针怕痛、针灸怕针、服药易吐及不能服药的人群,尤其适宜。 脐灸即有供热、传热、聚热、散热的快速反应,又有通经活的显著效果,既能沟通表里上下,加速气血运行。又能安五脏、平六腑、养胃气、守元气、保精气、提神气、驱邪气,把体内的有害毒素排出体外。 起到未病先防的作用,并能够把即将发生的疾病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预防疾病的发生,改善人体免疫功能,是脐灸技法的最终目的。从而达到预防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能高效率地刺激穴位 受灸的人会有酸、麻、热、痛、针刺、气息走窜等多种现象。这种就是我们说的灸感。 脐灸虽然结束,但效果还在继续! 真正坚持做脐灸的人都知道脐灸时,体内会出现不同的感觉。也就是我们说的灸感。根据时间的长短及体质的差异会产生以下多种不同热的传导效应。 灸感的种类 1 透热 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2 扩热 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3 传热 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 4 局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 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 5 表面不热内部热 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 6 艾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感觉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麻、热、重、痛、冷等非热感觉; 7 艾灸部位发生深透远传 上述灸感传导之处,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随之缓解。 这些灸感,有些在您脐灸的过程中就能立刻感受到,有些虽然灸的过程中乃至结束,都没有任何反映,但是在夜晚睡觉或者灸后的一段时期内,能够表现出来。 02 脐灸,历史悠久。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许多关于脐灸的论述。 在湖南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更有了关于脐灸的进一步详细论述,如在书中提到了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 现代医学则证明,脐为腹壁最后关闭和最薄处,最有利于药物渗透与吸收。 03 安全性高、吸收好、作用快! 配合古方研制出的纯中药脐灸粉,脐灸在传承了数千年之后,安全、吸收好、作用快,逐渐成为了脐灸的代名词。 成人多有失眠困扰,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隔药脐灸技法,来调理脏腑阴阳,畅通气血,达到稳定身心的目的。 诸多研究发现,脐灸在改善月经不调、痛经等方面也有显著效果。 04 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脐灸为一家人保健身体。 尤其对于孩子,效果极好,而且方法简单易操作,没有副作用,孩子也没有痛苦。脐灸在调理脾胃方面有显著效果。 小儿脾胃不和,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厌食。厌食是儿童见食不香的一种现象,是脾胃失和所致。脾与胃为营血化生之源,因此儿童能否正常发育,脾胃至关重要。 但同时,一方面孩子年幼没有表达能力,一方面宝宝皮肤娇嫩对温热疼痛格外敏感,所以在实际施灸中,需多加注意! 脐通百脉,通过艾灸肚脐,来达到温经通络,濡养全身的效果,可以作用全身,并且不经过肝脏代谢,效果看得见,所以,脐灸作为现代人们守护健康的新方式,将会非常受欢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