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首先恭喜您入展中国书协举办的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能介绍一下创作心得吗?龚万正:非常感谢!原本只是报着试一试的心态投稿,当接到面试短信的时候,激动了一晚上。
相比以往,本届国展可多书体同时投稿,每种书体限投一件,最初我计划投行,草,楷三件作品,后来由于时间受限,只投了一件行书作品。投稿前,我先是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往届中书协举办的展览入展作品图片,分析了一下入展作品形式的种类;创作的内容为《东坡题跋》繁体版本,避免出现简繁混用的现象,选用普通粉笺。
第一次创作,从晚上9点开始,写到凌晨2点,朋友一直陪着我一起写,写完后第二天一看不满意,过了2天又重新写了一遍。最终定稿作品是晚上下班后,到朋友工作室写的,创作前我先临了一会帖,感觉手感不错,找到一点灵感。整个作品在书写过程中,没有刻意的去安排章法的布局,也没有刻意的去做块面对比。完全是按照内容的断句去安排分段,作品中连带部分也不多,以求一种静谧平和之气。最后我又将作品送到装裱店做了一下手工托底处理,印章只盖了三个,一个引首章、一个姓和一个名,一切从简,临截稿前寄出。记者:当时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在宝鸡面试,当时有多少人参与,有哪些难忘的经历?龚万正:本次入围作品共1093件,面试人数大约800人左右,场面十分壮观。
包括一些兰亭奖获奖作者也参与了本次面试,足以说明本届国展实行了高比率抽查考核。
面试中我先复制临摹了一段原作的内容,用的入围作品相同的纸,创作内容为书协提供的内容——四首古诗繁体和《桃花源记》;我面试创作内容,选定的是前面三首古诗,一开始创作我用的是朋友送的一张已手工托底的白绢。创作时由于不适应,感觉不理想,后来我又用和原来投稿作品的纸创作了一张;
现场创作难免和原作有点出入,但整体风格相近,由于我写的是小行草,周边几个面试的作者写的是大字整张,感觉有点心慌,评委老师反馈只要按照要求写就行。面试中有位面试者在创作时,评委老师一直在她旁边看转悠,问了一堆相关问题,估计是现场创作与入围原作差距太大。记者:通过您对本次展览的观察,能大体介绍一下各种书体入展的要求和标准吗?龚万正:面试时,在玻璃墙外远处看到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品,整体给人感觉是回归传统,追求正大气象一路。
隶书以往流行的那种带有一定的书写性,头大脚小,空间夸大并带有一些行书笔意增加书写性的,入展的作品很少;楷书其实除了国展或者其他商业展分析看,唐楷入展比例不是特别大,反而一些魏碑及小墓志作品很大。尤其是一些墓志的很多作者加入了一些行书笔意增加书写性,入展率偏高;草书方面,通过周边朋友入展的情况来看,草书尤其是大草,八尺整张作品,线条扎实,章法视觉冲击力强的入展率偏高;行书整体来说,宋四家,二王一路偏多,行草书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一个书风。记者:您写行书四年多就取得这样的好成绩,您在学习书法过程中都有什么诀窍?龚万正:能在四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原因就是喜欢实践吧。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最大的诀窍就是临摹古人经典法帖,接触行书也是由于自己的性格使然。
学习书法要先知道笔法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学习初期需要原大临摹古帖,了解古人用笔原理。我最初接触行书是以米芾的《蜀素帖》入手,起初原大临摹,后逐渐临习他的一些手札;
米芾云,“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虽粗如椽,亦偏。”, “得笔”虽细亦圆,不得笔,即便再粗都是偏的,其实也就是中锋用笔的原理。在“得笔”之后,我选二王行草书为自己书法艺术的主攻方向,同时兼学一些其他家的法帖,丰富自己主攻方向;在日常临习法帖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临帖,还需要思考如何把临帖学习到的知识转移到创作上去才行。我喜欢边临帖边创作,通过创作去检验自己临帖消化吸收了多少,通过创作发现问题,再回到帖里面去找解决方法。不断的尝试,反反复复的实践,这样可以加深对帖的理解吧。记者: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不可分割,在平时的训练中,您是怎么分配两者的时间?龚万正:临摹和创作看似是两回事,但是在平时训练中,我基本上都是两者结合起来实施,时间分配五五分。
我平时临帖的方法分为三种:实临,改临,结合嫁接临。实临:主要忠实原帖,加深对原帖的理解;改临:我就会有意识的去改变帖的一些东西,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改,尽量做到风格和原帖接近,不至于太野;结合嫁接临帖:就是颠倒顺序,或者把几个帖结合起来临,把原帖的内容颠倒嫁接临。如临《圣教序》的时候,我会把相同字的先后顺序颠倒临,这样可以加深对字法的理解。或者把行书改为草书,草书改为行书,又或者加入其他帖的一些连带。通过上面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将临和创结合起来,而不需要单独去训练,尝试中就会不知不觉将几种书体结合起来。就不用单独去学草书字法,实践久了草法的记忆就会不断加深;有老师曾经说过,把字写好,只是完成一件作品的30%,如何做形式,如何拼接,如何加印等等各方面都要学习。没有人一下子就是高手,高手也是从低手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每投稿创作一次,就会进步一点。记者:通过这次展览,中国书协传递出“回归传统”的信号,您怎么看待未来书法的导向?龚万正:中书协举办的展览是一个风向标,是对书风一种导向。
通过本次展览以及书协举办的其他展览来看,个人理解未来书风,是对“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创作导向深入探索与践行。追求正大气象,学习古人,不能光亦步亦趋的临摹上下足功夫。
书法创作要以文化为根基,努力追求艺文兼备;创造性地将经典法书、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学术批评相融通;敬畏经典,根植传统研习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实践,有继承也要有个人的理解吧;比如前段时间中书协举办的“乌海论坛”和“源流·时代”论坛,就以王羲之为中心的历代法书与当前书法创作的剖析;通过近几年书协举办的展览不难发现,书协越来越重视作者的文学修养,尤其是在展览中,自作文诗词,是一个加分项。因此,德艺双修与艺文兼备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每个学书者的追求。记者:总结这几年的经验,您对常年临摹却无法入展的书法爱好者都有哪些建议?龚万正:建议谈不上,只能说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细节决定成败!投稿前,务必仔细阅读征稿启事,务必认真,是否需要释文?是否允许托底、规定尺寸等等。
书法学习,临帖是一辈子的事,但是日常学习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临帖阶段。临帖之外要不断的实践总结,通过实践发现问题,再回到帖里面去找解决方法;要思考如何把临帖的能力转移到创作上面去,慢慢地临创差距才会缩小,不能临完就忘完,至少所临摹的法帖,上面讲了些什么内容得了解吧。对于初学者,一定要准临,原大1:1临摹,曹宝麟教授说:想玩书法,就要临帖。刻意摹拟,不能有我,勿乱章法,勿放太大。临摹碑帖要和墨迹版本结合起来,要通过墨迹版本去还原碑刻的笔法;常见一些朋友写楷书,总是喜欢一笔一笔写书写,其实不然,可以观看历史上优秀书家遗留下来的真迹。纵然是楷书,也要做到笔断意连,笔画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要理解清楚;记者:书法的成长很漫长,风格的养成更是难上加难,您未来的书法学习有哪些计划?龚万正:一种书法风格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阶段,没有几十年的实践总结基本上谈不上什么风格。
书法的审美需要在建立一定的临习传统法帖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每个时段随着经历不同,审美趣向也有所不同。
阶段小字行草书一类,我比较偏向线条线条灵动潇洒一路书风,大字类,我偏向于线条扎实老辣苍茫一类——整体一幅作品有浓淡、虚实、墨色变化各种元素,在里面是我认为美的一种形式。关于未来书法学习的计划,我想自己目前在书法上面只是刚刚入门,后面要走得路还很长。其实我比较钟情于大草,一直都是写小字居多,时间久了有所拘谨,会适当的增加大字练习,以拓展字势、开拓视野。另外对篆隶想花一些功夫去钻,篆隶的学习使诸体能够相互营养、补充,同时加大书法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