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媛媛 王健 刘超超
坚守品质、创新发展,机遇才能永远垂青有准备的企业。
拥有修长而灵活的巨臂,比市场同类产品泵送效率高5%至8%。在今年5月举行的2019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由中联重科研发、摘获湖南首届创新奖的56米混凝土泵车,宛若机械版“变形金刚”,以其高精高效而备受瞩目。
机械版“变形金刚”魅力彰显,其背后不能缺少齿轮的作用。而今,一个个由雨花区虹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齿轮,正带着“雨花造”的标签,随着中国中车、中联重科等机械制造业巨头生产的产品,向世界展示中国质造和智造的伟力。
作为机械传动件的齿轮,是装备制造领域的基础性产品。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齿轮生产和加工行业的转型升级,对推动制造业全面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雨花经开区内,已经走过35年风雨的虹德精工怎样坚守自己的匠心与初心?在智能制造时代,其将怎样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连日来,笔者走进虹德精工,解读“35年只为做好一个齿轮”背后的故事。
35年坚守,用小齿轮撬动大市场
近6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数控车床、数控插齿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字排开。工人们将一个直径近80厘米的轴套半成品搬上数控插齿机,伴随着“沙沙”声,一天半时间后,这个“巨无霸”轴套的内圈就生长出“凹凸有致”的内齿。
行走在车间内,虹德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德富更愿将这视为一处“光阴长廊”。除了高新的数字设备,这里还有几台颇显“古老”的机器:刨齿机、滚齿机等,从企业创办之初起就坚守工位,如今依然运转如常。在焊花飞溅中,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齿轮在这里完成重要工序。
今年76岁的张德富,从年轻时起就有一个“机械梦”。因此,在1958年成为长沙轴承厂的一名车工时,他便一头扎入这个行业再也没有出来。“创办虹德精工前,我先后在长沙轴承厂、东屯渡农场、赤岗公社机械厂工作,干的都是和机械有关的工种。”张德富回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他毅然下海当起了生产齿轮等机械传动零件的个体户,在长沙郊区盖了间“外面大雨、里面小雨,四面透风”的工棚,买来一台旧车床,带着借来的1300元,甩开膀子干起来。
为了揽业务,他经常到附近的国营汽车配件厂找零活干,吃苦耐劳、善于钻研的他,很快就从中找到了企业发展契机。“当时,一家国营汽配厂承接了大批汽车转向节轴承座的加工业务,可是生产的产品总是不达标,厂里组织技术人员日夜攻关,不仅效率太低,勉强出来的产品中还有60%的次品。”
看在眼里的张德富一声不吭回到家,凭借多年的经验,画草图、做实验,夜以继日忙了3天,终于拿出了一套快节奏、高精度加工轴承座的创新方案。没想到,按他的方案生产的样品,质量100%合格、工效提高两倍、成本降低30%。张德富一战成名,订单开始自己找上门。
如今,回想起那些拼搏的岁月,张德富颇为感慨:一个企业要成长,既要有脚踏实地的匠心,也要有迎难而上的创新,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需要的是一种不投机取巧的拙朴,真正创造经得起挑剔检验的好产品。
正是禀承着这样的初心,35年来虹德精工只专注于做好齿轮。齿条、斜齿轮、伞齿轮、蜗轮蜗杆、减速机等已成为他们的拳头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行销墨西哥、巴西等国家,好产品更吸引中国中车、中联重科、长缆科技、华恒机器人等数十家国内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与之合作。
“这些年,市场风起云涌,我们从未想过要涉足其他行业和领域,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是虹德精工的发展之道。”张德富说。
打磨品质,“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狼群生存的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捕猎的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企业如何守住自己的梦想和匠心?作为虹德精工的“头狼”,张德富始终坚定一个目标:打磨品质、精心工艺。
“齿轮虽然微小,却决定着机械产品能否转动,所以不能有任何的质量瑕疵。”张德富说,这既是对产品的精益求精,也是对梦想的精雕细琢。
严把质量关,企业打出组合拳:新员工入职后,需熟练掌握传动件行业的国际国内标准,同类培训更在公司成为常态;对公司研发的产品,均制定图文并茂的工艺文件,包含关键技术、主要指标、工艺流程、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等各项内容,指导科学生产。企业打造的质检中心,每10个同类产品的抽检为4个到5个,仅一个驱动轴就需要完成尺寸、材质、性能等方面共14项检测,才能顺利出厂。
“曾经,我们为一家企业生产大型物流转运设备的配套齿轮,因对方在制造物流设备时热处理没有到位,导致我们的齿轮也出现了质量瑕疵,我主动提出将这批齿轮全部报废。”张德富说,虽然这批货的生产成本达到3万元,他也没有犹豫。
在虹德精工,你能发现一个让人动容的现象:一线工人中,有不少人在这里工作超过25年。30年前,家境贫困的周伟强来到虹德精工当起学徒,不仅练出一手精湛技术,更变成集设备操作、维修、生产工艺、产品核价为一身的全能型人才。“企业的务实氛围、对品质的执着,让我感觉很踏实,我愿意和虹德精工一起走下去。”周伟强说。
正因为有这么多老师傅的存在,虹德精工才能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之余,依然采用一种能提升匠人技能、增强品质保障的传统模式:师徒制。“年轻的技工从学校进入工厂后,仅靠课堂知识和自己在车间摸索是远远不够的,老师傅的言传身教能改变理论和实践脱节的情况,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张德富感慨地说。
车间内,老师傅与年轻技工朝夕相处,遇到问题手把手传授经验、商讨解决办法,不仅加速了年轻人的成长,也为企业产品增加了质量保障。如今,虹德精工生产车间内,所有工人都拥有车工、钳工等工种的技能证,精工制作的意识渗入每个人的血液,“工匠精神”已成为企业的发展信念和价值坚守。
创新不止,助力传动件产业转型升级
如果以2007年入驻雨花经开区为分界线,虹德精工的发展历程分为上下两集。上集是坚定精工制作的理念,走质造之路;下集则呼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在雨花经开区这片蓬勃热土中,为企业注入创新活力,从质造大步迈向智造。
“对传动件生产行业来说,大多数产品问世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何这样说?打开一张张图纸,张德富侃侃而谈: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需要的齿轮型号和性能不同,很少有一种产品能够通用,“按需出品、定制服务”正是传动件生产行业最大的标签。
具体怎么做?唯有研发和创新。
曾经,企业收到一张订单,用于生产安装在动车上的一处转轴,长度达到1.2米。当前传动件企业的生产设备,均不能打造这样长度的转轴,如何才能攻克技术难题?虹德精工毅然接单,组织技术骨干昼夜攻关,最终用最快的速度将原有机床的插孔进行了扩容,并将工装夹具重新设计,同时修改工艺流程,确保了产品的成功问世。
这样的故事,在虹德精工不胜枚举。近年来,企业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更鼓励一线工人都成为创新者。为此,其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邀请专家定期为工人开课,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技能。一系列产品创新最终成为了企业蓬勃发展的“永动机”:如今,虹德精工生产的齿轮中,最小的直径只有两三厘米,最大的直径达1.4米;其出品的传动件中,有的壁厚甚至不超过0.02毫米。
匠心+创新成就了虹德精工“35年只为做好一个齿轮”的动人故事。这些年来扎根雨花经开区,更让张德富感慨:“暖心安心,发展更有信心。”
张德富至今忘不了,企业刚入驻园区时,工厂前还是黄土路,园区第一时间建设完成正大路,方便员工出行和产品运输。企业需要扩建厂房,从规划设计、手续报批到相关费用减免,园区不仅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开通绿色通道,还派来专人帮办。“这些年来,园区为我们近10名员工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每个月都会有联点干部登门,介绍园区服务举措,现场帮解发展难题。”
找准自己的基点和定位,释放发展的活力与动能,如今的虹德精工,未来发展之路十分清晰:加快提升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推进数字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传动件行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据悉,虹德精工正规划建设全新的科研大楼,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引领企业加速奔向那片奔腾不息的市场蓝海。
60多年前成为一名车工时,“尊重机械”是张德富学到第一个理念。60年过去,他和虹德精工用坚守和创新,诠释了什么是对市场、对行业最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