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1950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徽审查组所拟定的图案;同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国徽图案及说明,并由毛泽东主席于9月20日正式公布。 为了宣传国徽,1950年11月,邮电部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正式提出了发行国徽图案邮票的申请并获以复函同意。邮电部随即开始组织设计方案。
起初设计稿中国徽以金、红二色套印,凸版部分加印黑色线条,邮票本身另印一种颜色。整体感觉可以说是精美绝伦。但是想要印出这样效果的邮票,所需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以当时的技术和设备条件无法实现。最后决定采用单色雕刻版工艺。 鉴于这套邮票的题材本身所具有的神圣性绝非一般的纪念邮票所能比拟,邮政部门决定为这套邮票专门安排一个全新的志号——“特种邮票”。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史上又多出了一个全新的门类,《国徽》邮票也就成为新中国第一套特种邮票,编号——特1。 特1《国徽》邮票全套5枚(各图仅面值和颜色不同),图幅为27.5毫米×43毫米,齿孔14度。由孙传哲设计,吴锦堂雕刻,北京人民印刷厂胶雕版印制。 1951年10月1日首发, 1955年1月10日再版。 
为宣传国徽而诞生的新中国第一枚特种邮票——“特1”。左图为原设计稿。 附: 五十年代发行的特种邮票 志号 | 名 称 | 发行日期 | 特 1 | 国徽 国徽(再版) | 1951.10.1 1955.1.10 | 特 2 | 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再版) | 1952.1.1 1955.1.10 | 特 3 | 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 | 1952.7.1 | 特 4 | 广播体操(4-1至4-4) 广播体操(4-5至4-16) 广播体操(4-17至4-40) 广播体操(再版) | 1952.6.20 1952.7.7 1952.7.23 1955.1.10 | 特 5 | 伟大的祖国(第二组)建设 | 1952.10.1 | 特 6 | 伟大的祖国(第三组)敦煌壁画 | 1953.9.1 | 特 7 | 伟大的祖国(第四组)古代发明 | 1953.12.1 | 特 8 | 经济建设 | 1954.5.1 | 特 9 | 伟大的祖国(第五组)古代文物 | 1954.8.25 | 特 10 | 无缝钢管及大型轧钢厂 | 1954.10.1 | 特 11 | 技术革新 | 1954.12.15 | 特 12 | 新建二十二万伏超高压送电线路(一九五四) | 1955.2.25 | 特 13 | 努力完成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 | 1955.10.1 | 特 14 | 康藏、青藏公路 | 1956.3.30 | 特 15 | 首都名胜 | 1956.6.15 | 特 16 | 东汉画像砖 | 1956.10.1 | 特 17 | 储蓄 | 1956.10.1 | 特 18 | 儿童 | 1958.6.1 | 特 19 | 治理黄河 | 1957.12.30 | 特 20 | 农业合作化 | 1957.12.30 | 特 21 | 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 1958.3.15 | 特 22 | 中国古生物 | 1958.4.15 | 特 23 | 北京天文馆 | 1958.6.25 | 特 24 | 气象 | 1958.8.25 | 特 25 | 苏联人造地球卫星 | 1958.10.30 | 特 26 | 十三陵水库 | 1958.10.25 | 特 27 | 林业建设 | 1958.12.15 | 特 28 | 我国第一原子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 | 1958.12.30 | 特 29 | 航空体育运动 | 1958.12.30 | 特 30 | 剪纸 | 1959.1.1 | 特 31 | 中央自然博物馆 | 1959.4.1 | 特 32 | 中国制造第一艘万吨远洋货轮 | 1960.12.15 | 特 33 | 苏联宇宙火箭 | 1959.9.10 | 特 34 | 首都机场 | 1959.6.20 | 特 35 | 人民公社 | 1959.9.25 | 特 36 | 民族文化宫 | 1959.12.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