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骆宾王这首诗才最经典,高出《咏鹅》数百倍,慷慨悲壮震撼人心!

 文化点心铺 2019-09-06

每个人在成长的一生中,都有一个如影随形的小伙伴。这个伙伴,我们躲也躲不掉,逃也逃不开。从我们开始懂得了竞争,懂得了荣誉,懂得了羞耻心,它就伴随着我们,和我们一起长大成人。这个小伙伴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心中,“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孩子。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无疑就是那个最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七岁,当别的小朋友还只知道嬉戏打闹,招猫逗狗,不知理想为何物时,骆宾王却对着池塘中的一群大白鹅吟出了一首举世名作《咏鹅》。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首《咏鹅》虽然让骆宾王一夜成名,流芳百世,但是也把他成年以后做出的很多成就给掩盖了。例如他的一首五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更是经典无论在意境上,还是内容上都高出《咏鹅》百倍,慷慨悲壮震撼人心。全诗如下: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

骆宾王的一生是非常悲剧的一生!他空有一才一腔才华,却生不逢时,始终不被赏识,反而一次又一次遭人陷害。他生来仿佛就是为送别的,不仅仅送别友人,亦与自己别离。而每一次送别后,他的人生似乎就又走进了一个小胡同,曲曲折折,进退为难。

据《新唐书》记载,唐高宗上元三年徒辽东郡故城,仪凤二年又徒新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当时这一带是边陲境地,时常遭到契丹族的侵犯,朝廷不得不派兵戍守。骆宾王一位姓郑的担任少府之职的朋友,即将远赴辽阳边塞,他为其送行,便写下了此诗。

与《咏鹅》相比,这首诗才最能体现骆宾王的精神气质和人格魅力。整首诗写的豪情万丈,令人神往。首句“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一开篇就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战争气氛。边疆烽火已经点燃,战争即将拉开。烽烟四起,侠客穿好战袍,整顿战马,跨过千山万水,渡过了桑干河。

此句中的“侠客”当然是指诗作题目中的郑少府。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在此句中却并未见离别的忧愁,诗人只是用“榆塞”二字,并借用秦朝大将蒙恬的经历,就将杜少甫的侠气干云,雷厉风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秦统一六国之后,大将蒙恬率领30万人的部分一举击退匈奴,收复了河套失地。史载胜利后,他“以河为界,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置烽燧,然后敢牧马”。此后“榆塞”就成了边防要塞的代称。诗中用“榆塞”,很显然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的。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此二句既点明题目的送别之意,又以“柳叶”“桃花”冲淡了送别离愁。一杯浊酒饮进,郑少府跨上战马,只见他手握弯刀,银色的箭头能够射穿柳叶。当他策马疾驰,马鞍上的金玉饰物映照着盛开的桃花,闪闪发光。这一联,诗人借写战马,从侧面衬托出了“侠客” 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紧接着第三联“满月临弓影,连星心入剑端”更是豪情万丈。郑少府武艺超群,剑术非凡。他可以将弓拉得像十五的月亮一般,也能够将剑舞得像满天闪烁的繁星,真是构思巧妙,生动传神。在这一句中,虽然还没有看到两军对垒,但是读者却已可以想见敌人的望风披靡。

尾联“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笔锋一转,将前面昂扬的基调转入低沉悲壮的情绪。友人早已策马远去,骆宾王却依旧站在原地静静地望着,心中默念:你不要像战国时的荆轲一样无功而返,要在边疆洒尽你的赤胆忠诚,你的英勇豪放。

然而,这只是诗人的一厢情愿罢了。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尽管朋友武艺高超,然而谁又能保证次次都平安回返。而且,当时奸佞当道,很多有志之士都惨遭迫害。朋友即使不死在战场,也有可能死在朝堂之上。

在河滨一岸,骆宾王和友人依依惜别,而在历史的另一岸,太子丹和众将士为荊轲悲歌送别。一古一今,一重一缓,即是抒怀又是咏口人,令人伤古怀令,引人千古幽思。在河畔,他送别过去的自己,也送给那些为国之殇,为己之梦而甘心献身的忠魂。诗句中的“郑少府”,才是那个真实的“骆宾王”。此时,他吟咏的是自己的灵魂,写出了自己的人生。

(注:文中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作者删除。在此,感谢图片的提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